憂鬱症是現代人的重大文明病之一,也將是本世紀造成人類死亡的10大病因,現階段尚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階段,多半靠藥物和心理諮商雙管齊下,但這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加拿大一組科學家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研究發現,長期服用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s)不但復發的機率偏高,容易造成消化道或性功能障礙等問題,平均壽命甚至會因此縮短。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26日報導,加拿大麥可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一組研究人員在《Frontier in Psychology》期刊裡發表論文示警,指出這種憂鬱症病患的「救命仙丹」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但後續產生的負面效果卻多到不計其數,更得不償失的是,高達4分之一的患者在停藥後會再度復發,屆時就需要用更重的劑量將病情壓下來,形成惡性循環。
抗憂鬱劑的作用原理在於刺激腦中「羟色安」(serotonin)大量分泌來提振心情,而「羟色安」本身是用來促進消化、加速血液凝固、維持人類的繁殖能力等,透過藥物讓該物質異常地分泌,會使患者出現消化和生育上的問題,也讓年紀較長的人暴露在中風或不正常出血(abnormal bleeding)的高風險,增加早死的機率。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高達上千萬人,傳統觀念都認為類似藥物的副作用不強,成效良好,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讓病患情緒穩定下來,成為憂鬱症病患的「萬靈丹」。指導該論文的生物學家Paul Andrew表示,這種錯誤觀念讓很多病患年紀輕輕或病症輕微時就開始服藥,造成「上癮」的現象,等到上了年紀之後,就難保負作用不會接二連三地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