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9/12 下午 02:19:25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發脾氣學問大,拒絕遲鈍但要保持鈍感力

(關鍵字: 發脾氣 , 挫折 , 脾氣 , 鈍感力

在談到好脾氣與壞脾氣之間的平衡問題時,有一個名詞叫作「鈍感」,可以作為最好的註解。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其著作《鈍感力》中,提出這樣的解釋:「所謂『鈍感力』即是『遲鈍之力』,也就是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而不要過分敏感。當今是一個壓力型的社會,跌跌撞撞的愛情、坐如針氈的職場、暗潮洶湧的人際關係,種種壓力像是有病毒的血液一樣逐漸侵蝕人的健康。鈍感力就是人生的潤滑劑、沉重現實的千斤頂;具備不為小事動搖的鈍感力,靈活和敏銳才會成為真正的才能,讓人大展拳腳,變成真正的贏家。」

渡邊淳一所提倡的是有意義的感覺遲鈍,強調的是對困境的耐力,是為人處世的態度,是「為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他從醫學、文學的角度分析鈍感力,並認為鈍感力是人們應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的一個生存法門,擁有鈍感力的人在面對外界的侵犯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衡,並與社會和諧共處。由此可見,那些容易發脾氣的人,有時候很需要保持鈍感,才能盡量降低自己對外界的敏感程度,減少暴跳如雷的機率。

但是鈍感力並不是好好先生的標準配備,也不是老實人的特徵,許多好脾氣的人對外界環境同樣不夠敏感,可是這種不敏感只是一般的遲鈍表現,並不是鈍感力的作用,而大部分的好好先生就是這種普通的遲鈍。例如當某人不斷遭受無禮的批評和打擊,但是他對此仍舊毫無防備和覺悟,那麼就可以說這個人很遲鈍。遲鈍的人通常感覺不到外在的變化,對於壓力也渾然不覺,這種表現使得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經常茫然不知所措。

此外,遲鈍的人對於外界的惡意常常保持無條件的寬容,這種﹁寬容﹂並非源自他們有包容之心,而是他們對於他人的惡意批評和侵犯根本就是後知後覺,或甚至不知不覺,因此多半不會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自己遭受侵害。

想要弄清楚鈍感和遲鈍的區別,可以用ABC 理論來類比,A表示客觀發生的突發事件,是個人的直覺感知到的東西;B是大腦對於感官資料的處理過程,它指的是理性思考;C 代表了結果,也就是個人的輸出,包括行動、情緒等。遲鈍的人通常只會停留在A階段,甚至可能連A都搞不清楚,無法準確感知到相關的內容;而懂得使用鈍感力的人則是充分了解A,但是不會過分敏感,他們會平靜的分析A之後再透過行動直接表現出來。

許多人會將鈍感力和遲鈍連結在一起,認為自己對外在環境表現出的「迎合」、「無所謂」就是一種鈍感力,可是真正有鈍感力的人,是懂得透過理性分析來輸出情緒和行動,而遲鈍的人則並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不知道自己被人侵犯、被人利用究竟意味著什麼。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