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0/2/27 下午 01:42:06

孩子不上学、拒绝会谈?家长与老师该如何让他说出内心话?这样做促进沟通

(關鍵字: 上學 , 溝通 , 家庭 , 學校 , 對話 , 晤談

女儿不去上学了,妈妈如何应对女儿呢?

母女冲突少不了。女儿猝然不上学,母亲使不上力,内心无比的委屈。她生活在大家族中,来自长辈的压力大,相较于先生的压力,后者更让妈妈撑不住。妈妈自责没教好孩子,言谈中不断落泪。姐姐中途加入谈话,与妈妈同一阵线,对妹妹诸多不满,抱怨对方何来特权,竟然能够不上学。她对妹妹好说歹说,妹妹始终任性、自我,彼此生活有很多冲突。姐姐谈着,也落泪不止。

我注意依莲的反应。她听到妈妈诉苦时,脸上表情复杂,抿了几次嘴,翻了几次白眼,始终环抱双手于胸前,以冷漠面对妈妈的诉苦。接着依莲的表情复杂,从愤怒、焦躁转趋无奈,这是听到姐姐抱怨的反应。

我看到家庭的疏离,彼此不真正了解,却靠得非常近,有一种“夹缠不清”之感。

除了倾听之外,我还能怎么应对呢?

二○一九年我去西安全球萨提尔大会,我的老师贝曼介绍萨提尔模式:

萨提尔模式是“提问模式”。

萨提尔模式是“正向模式”。

萨提尔模式是“量子模式”。

什么是提问模式?提问即是探索,即是好奇。

一般人并不好奇,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依莲产生拒学。但依莲的拒学,有可能是一连串的成因,这个一连串的成因,不是单一的一个要素,比如同学不友善、老师忽略她、成绩不好……我并不明白,不过,可以透过提问模式,了解这系统的形成,如何显化在依莲的行为上。

若不是透过好奇,只是拥有协助人的热忱,一般而言只是看到表象,就给出解决方案,或者给出建议模式:协调依莲的家人间要善待彼此,比如等待、忍让、包容;协调当事人负责,比如要坚持某些责任,坚持作为人的底线;苦口婆心劝当事人为自己想想,为自我负责;或者言谈摇摆不确定,要家人好好讨论、好好沟通,为彼此多一点着想……。这是常见的处理模式,并非好奇成因的“系统”。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协调者内在出现局限,自我尚未觉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成了问题制造者。依莲一家人都委屈,自认为付出甚多,都成为受害的角色,内在深处都透露着:一股隐藏、不觉察的“自责”。家人之间的应对与谈话,一旦触及某些感受与思维,易困在回圈里无法挣脱。

如今我习得萨提尔,深深体会贝曼老师在西安全球萨提尔大会所言的这三项模式。我使用这套心法了解依莲家人,探索她们之间,好奇她们遭遇的困难,好奇她们内在的发生,让她们彼此能够核对,自己能够觉察自我,这便是“提问模式”

以好奇进行对话,使每个人觉察正向资源,启动对自己的正向眼光,才能启动对他人正向连结,这是“正向模式”

当“正向”植入体验、植入心灵,意识就出现改变,转化与人事物的旧模式。然而人的正向意识,并非沦于空虚的口号,仅以假象来看待世界,而失去观看全貌的眼光。一旦能以全貌看世界,就能真正的看见资源,产生接纳与力量,意识因此改变了,世界也随之改变,从内在的感激之情出发,向宇宙下订单,亦即产生实际体验的意图,这是“量子模式”

我跟妈妈的对话,听妈妈的委屈、无奈与自责,她落下大量眼泪。不只是妈妈委屈,姐姐也同样的委屈、无奈与自责,落下大量眼泪。当各种情绪能诉说出来,能量就有了流动,才有疗愈的开始。

依莲呢?依莲有何反应?在旁聆听的依莲,脸上数次闪现不耐烦,那不仅是不认同母姐的话,她已表明不想开口了,便以负面表情回击。

这场谈话结束前,我礼貌的邀请依莲,是否想说说几句话。依莲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则将愤怒、委屈与无奈,瞬间倾泄爆发,先是话语冷峻,继而说出自己辛酸,说自己从来不被了解,也说到自己的付出。

这回,轮到母亲及姐姐听她的心声了,她们很难有这样的经历:彼此都不被打断的说话,彼此都听完对方说的话。

结束前,我关怀了她们,简单连结彼此的善意,欣赏一家人愿意分享,那需要极大的诚意,那是家庭宝贵的动能,只是大家卡住了。我感谢依莲,邀请她,若她愿意,再和我相约谈话的时间。依莲立刻答应谈话,敲定下一次见面时间。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