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平时可能有过这样经验,小朋友吃完“巧克力”口味的零食之后,“好像”变得比较躁动、胡闹,甚至是“欢癫”,总是将父母亲搞得天昏地暗、精疲力竭,难不成真的是“巧克力”惹祸,还是其中的某种成分才是导致小孩吵闹的真凶?
若是使用巧克力、可可等关键词,搜寻有关过动或焦虑的相关文献,几乎少见其相关研究,其中只有一篇在2001年时西班牙发现的一篇文章,指出“巧克力、糖、剂、添加剂、防腐剂、人工色素”等,都会有增加过动的风险,除此之外,巧克力相关的议题似乎少见更深入的讨论。
之后的研究,反而发现黑巧克力中的“甲基黄嘌呤”相较于白巧克力,更有改善认知功能、心情愉快等好处;若是配合巧克力中的咖啡因成分,更能增加视觉处理的速度不仅如此,巧克力中的黄烷醇,也有助于增进视觉反应时间、空间记忆等表现。
如此看来,似乎“巧克力”与“过动”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实际上许多父母亲的确有过相关经验,给小朋友吃过巧克力口味点心后,小孩真的会变得容易失控、情绪波动变大,若巧克力真的不是过街喊打的原凶,那么怎么会有这么多爸妈有如此类似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