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9/1 下午 04:43:47

工作、家庭兩頭燒,好崩潰?專家教你這樣做找出優先事項,輕鬆擁有個人時光

(關鍵字: 壓力 , 工作 , 家庭 , 放鬆 , 事業 , 優先

發掘機會

**表現我們真正的自我,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比我們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

—J.K.羅琳(J. K . Rowling)**

以下2點哪一個較符合你的情況:

A. 我自己選擇要走的道路以及應該優先處理的事物。

B. 我讓他人幫我決定要走的道路以及應該優先處理的事物。

若選擇B,那你可能得在此頁打住並闔起本書了,畢竟之後的章節(或這整本書)都不會是你所喜歡的內容。我認為我們都應該也必須自己做出決定,雖然這確實很困難,特別是當有這麼多人都認為生活的掌控權不在於自己的時候。

我們太常交出主控權,讓別人用他們的要務和需要緊急救火的事件把我們給綁住,使我們覺得沒辦法掌握自己的生活。但其實不然,我們只是忘了還有一種選項,就是將時間投入在自己最重視的事物上面。

我們都知道優先事項就是—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情;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釐清什麼屬於、什麼不屬於優先事項本身就是件很困難的事。畢竟每件事感覺都挺重要的,要怎麼排出先後次序才好呢?

當我們平等對待每件事時,就代表優先事項並不存在,因為所有事情都會擠在一起,反倒模糊掉真正重要的事物。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努力把握所有機會、不想錯過任何一件事情,所以才會將所有事情都視為重要任務去執行—即便事實並非如此。結果則是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

優先事項(priority)這個單字一直到十五世紀才出現,以前是根本沒有這個概念的,後來人們終於在對話中加入了這個詞彙,而它也一直都維持著單數的用法—從來沒有用複數(priorities)來表示過,就這樣又過了五百年,直到突然間,它就成了有複數型的字了。

自此之後,我們便開始產生一種文化信念,認為應該有更多的任務被列為待辦清單上的優先事項—儘管這些事物在我們心中排序並非如此。就像《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的作者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所寫道:「我們不合邏輯地推斷,只要改變這個字,我們就能歪曲事實。於是不知怎麼的,我們現在可以有好幾件『優先』的事。」

事實上,除了那些真正能滿足自己心靈的事物外,沒有人會想要#全部一手包辦(#allthethings),可是真正放手卻有其困難度,特別是當某事能帶來一些安全或舒適感的時候尤為如此。有時你需要跳脫舒適圈,才能集中精力、擺脫雜音、直接切入你的優先要務,而我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自己有過親身體會。

我們需要找出心中的優先排序,但首先要掌握一個原則: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無法擁有一切的事實。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