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6/11/18 下午 06:53:19

改善疼痛靠自已!嘴巴出对力胜过揉捏敲打

(關鍵字: 疼痛 , 痠痛 , 肌筋膜 , 筋膜 , 咬合力

日本医生的咬合调整治疗

最初吸引我关注到咬力可以调整肌筋膜的起源,是两位日本牙医生的著作。一本是村津和正的《牙齿决定健康》,另一本是笠茂享久的《健不健康?看牙齿就知道》。

这两位牙医生强调牙齿咬合对全身筋膜的影响性,包括身体姿势是否平衡,以及全身各部位肌肉筋骨是否紧绷疼痛。尽管两位牙医生提出的学理解释不同,但他们都透过调整咬合的作法,将上下牙齿咬合处增高,改变牙齿的高度与上下牙齿的接触面,以此改善了许多患者的肌筋膜疼痛的问题,包括头、颞颚关节、颈、肩、腰、背、脊椎、股关节、膝盖、手臂、脚踝、足底等部位的僵硬、痉挛、痲痹、疼痛等症状。

令人好奇的是,虽然个案症状改善的实例历历在目,但关于要怎么做:什么样的咬合要调整?咬合要调整何处?要调到什么程度?等这些关键治疗措施,两位医生在书中都未明说。不过,村津医生倒是留下了三个耐人寻思的线索,他提到:就算是经过牙齿矫正的人,咬合相当完美,也会有身体架构失衡、肌筋膜疼痛的问题,而需要调整咬合。调整咬合得每个月调一次,情况严重者调整的次数会较多,调整期间得长达好几年。没有既定的调整标准,得视每人的症状逐步微调。

根据这三条线索,我不断思索着,为什么不维持理想咬合位置而要改变它?为什么调整咬合要持续地、每隔一段时间就调?为什么牙齿咬合面增高就能产生效果?答案就隐含在筋膜系统的运作机制里。

如果对筋膜原理还有点印象的话,应该记得肌筋膜有一个“敏感”的特性, 只要体内组织有任何压力或张力的变化,都会刺激到筋膜。调整咬合这件事,就是藉由改变下颚部位的咬力,刺激筋膜。由于下颚位处各路肌筋膜的接合处,因此从这个部位施力,可说是让整体直接、快速且够力的刺激方案。

再者,咬合之所以要时常调整的道理,其实就如同定期去做针灸或推拿一样,需要经常让筋膜被刺激一下,好维持筋膜系统的通畅度。最后,调整咬合为何没有标准,是因为它不需要限定标准,只要有力的变化就有作用。

村津医生之所以需要不断微调咬合,是因为他每次微调都是固定式的,也就是像补牙般将牙齿补高。时间一长,当身体变得习惯牙齿补高部位的压力后,又得继续补高牙齿,以再次制造力的变化。因此,调整咬合其实不在于要调到多高此“量”的问题,而主要是为了产生“质”的变化:制造高度差来产生“力”通往全身。

上述这套关于调整咬合的解释,虽然是我根据筋膜系统作用所推得的学理,与村津医生所提的“齿脏论”40理论互不相同,但我却因此发现,除了减量呼吸之外,人体自愈的第二大秘密“透过咬力刺激筋膜系统”。

本文出自读书共和国《松肩颈、缓疼痛、通鼻病、救失眠,我有一“套”》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