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芙很小就有这种哲学思考。她在台湾完成四年学业,记得那里的氛围非常严格、具竞争力、“完全专注于学业”。来美国之后,她在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班努力用功,把英语能力提升到足以进入五年级正规课程。中学毕业时,她已经连续两年获得满分,并赢得二十五美元的奖励。(她解释,奖励本来更多,只是当年必须与班里其他十名得4.0分的学生共享这笔钱,“其中很多学生也是亚洲人”。)3
开始就读高中时,依芙总是担心成绩和大学录取的事情。她原本计划在四年内保持满分,但高一的一次期末考试,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数学期末考,我需要拿到九十八分才能获得A。结果我只考九十五分,那年拿了B。一开始,我极为震惊,“这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有时我又觉得这样很好,因为不用担心要保持4.0分。我的意思是,有些朋友对于要维持这种分数感到很不安,而我可以嘲笑他们,因为我不需要担心了。
这个学期中,依芙重复说了好几次这个故事。她试图说服我(显然是要说服她自己),她并未过度关注成绩,因为拿到B已经“毁掉”了她的平均成绩。然而,数学考试的“低分”不但没有让依芙摆脱这种担忧,反而让她更焦虑。她认为这是纪录上的一个污点,使她“在朋友眼中变成能力较差的人,仿佛不再能平起平坐”。当她从朋友那里听说“新生的成绩并没有真正计入(大学成绩单)”时,她得到些许安慰,决心更加努力用功,以赶上她的高成就同侪。GPA3.97分与名列前茅证明了她的成功。
我一遍又一遍地问依芙:“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如此用功?”每一次,她的答案都一样:进入常春藤,这就是我所想的……入学并且成为年薪五十万美元的成功医生、工程师,或任何我想成为的人……这对我来说是小鼻子小眼睛……我必须被认可,然后我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一旦进了……。
对于这个目标,依芙是肯定的。不过,当思考背后的原因时,她就不那么清楚了。她说,有一次,是她自己选择承担如此困难的课程。还有一次,她说觉得被迫服从:父母、朋友、“周遭”、学校都在推着她走向“常春藤联盟路线”。那一个学年尾声,她再次动摇:“我选择追求最大值……我为自己而做。我不想这么忙,但如果当个大懒虫,我不认为会感到开心。我努力向上,结果令我骄傲。”
的确,她努力用功赢得了高分,以及老师、同侪和行政人员的尊重。校长称依芙是“真正的明星”。一位老师告诉我,依芙是个“理想学生”,事实上,他希望“更多学生像她一样专心致力于学业”。然而,依芙的高要求作风和“心胸狭窄”,对她的健康和社交生活造成了严重伤害。她没有意识到“时时刻刻都在用功”和“大懒虫”之间的巨大差距。事实上,依芙的“学术奉献”导致了难以归类为“理想”的后果。
本文摘自高宝书版《i世代的成绩陷阱:高分=美好未来?帮孩子找到责任感、同理心、好奇心、品格力,才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