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的日常对话,也可以增进自我表现力。孩子平常习惯讲的一些话,很多都是在家里听身边大人说话学起来的,我们应该要留意这件事。
美国史丹福大学的研究小组曾经长期观察亲子间的对话,调查结果发现“每个家庭父母主动与孩子说话的次数差异很大,而次数越多的家庭,幼儿的语言能力越发达”。此项研究还发现电视或收音机中播放语词的次数,与孩子的语言能力并无直接关系。这也看出专家为什么总是呼吁我们哺乳的时候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一边滑手机或看电视的理由了。
那么,要怎样跟孩子说话才好呢?例如,傍晚天快黑了,孩子还在公园一直玩,不肯回家,大人不耐烦地斥责:“是要玩到几点?赶快回家了啦!”相信这种情形在每个家庭都经常发生,但孩子根本不懂大人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急着回家。
亲职训练讲师荒井香建议亲子对话应该包含三个要素:“家长不喜欢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对家长的影响”“家长的情绪”。主词用“我”,明确将这些事传达给孩子是很重要的。例如“五点多了,你还一直玩,我会来不及回家煮饭”,具体说出妈妈不喜欢孩子“不回家,一直玩”的行为,孩子才会知道原来自己的行为对妈妈有这样的影响,让妈妈产生困扰。
不用责骂孩子,家长只要表达自己的心情,自然就是一种示范,帮助孩子增进自我表达力,考虑到这一点,大人要提醒自己平时注意说话的用字遣词。如此看来,我们不只要培养孩子的表现力,家长自己的表现力也需要多多磨练。
本文出自先觉出版《你的孩子是未来的孩子:AI世代育儿大思考》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