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特常听人说:“人体一次最多只能吸收20-30公克蛋白质,吃多了只会浪费。”这也是早期健美选手喜欢少量多餐,一天吃五六顿的原因:他们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又怕一次吃不能完整吸收,只好分批慢慢摄取。这个说法是否有根据? 让我们一起来检验科学文献吧!
20公克定律的由来
2009年加拿大学者Moore等人招募六位男性,请他们做重量训练后,随即摄取0、10、20、40公克不等的鸡蛋蛋白。接着Moore采取这些男生的血液及肌肉样本送检,发现运动后补充蛋白质确实能提升肌肉蛋白合成速率,但40公克组的表现“没有”比20公克组好。
如果额外的蛋白质没有拿去合成肌肉,那是到哪里去了呢?Moore发现到20与40克组的Leucine氧化速率显著提高,换句话说,多吃下肚的蛋白质被拿去燃烧作为能量了。Moore在文末提到:“我们推测每天5-6次,每次20公克的蛋白质最能刺激肌肉蛋白合成...过量的蛋白质会氧化燃烧掉。”
Symons等人在2009年的研究同样发现,一次吃下340克或113克牛肉(分别含有90与30公克蛋白质)都能促进肌肉蛋白合成,但两组的效益并无差别。这正是一餐20-30公克蛋白质的理论基础。
蛋白质的思想实验
我邀请各位读者用想象力来做个“思想实验”,验证看看蛋白质是否一定要分散吃比较好。在这个实验里,史考特再度化身为原始人,在荒芜的草原上觅食...某个深秋的下午,史考特在西边的树丛采集到一堆莓果...嗯嗯,莓果虽然很多汁,但少了点野味总觉得肚子空空的。史考特到了聚落东边的草原上,盯上了一只兔子,拿起手中的标枪“咻”一声就掷中了浑然不觉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