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腹瀉到無法自理,加重照顧者負擔,」吳承誌藥師觀察。一般來說,若藥物劑量增加、長期使用,發生副作用的風險就會提高。這類藥物有多種劑量、劑型選擇,因為它們需要時間慢慢整劑量,才能減少因為發生副作用而停藥的風險。
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藥後如果出現不適的情形或副作用,應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藥師,勿自行停藥或減量,並於下次回診時主動告知。
3.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嗎?
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
在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
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
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民眾,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
4.對你的心好,更對你的大腦好!
「要注意體重與三高,會影響心血管,加速老化,提高失智症的風險」,吳承誌藥師提醒。最新的研究歸納,做到以下事項,有助預防或延緩失智症:
對你的心好:
控制血壓;收縮壓應保持在130mmHg以下。
控制血糖:第二型糖尿病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只要減重2公斤,注意力與記憶力就能獲得顯著的提升。
規律運動:對於輕微認知退化的病人,有氧運動「可能」會有效益。
戒菸。
對你的友伴好:
參與社交活動:許多研究發現,孤單寂寞會提高失智風險。已婚人士比單身有更頻繁的人際互動,對於社交接觸有長期的效益。

解隔離失眠?新冠壓力症候群上門!中醫:按壓4大耳穴安神、緩解焦慮、增免疫
打完疫苗後吃什麼,保護力最佳?5大類食物不可缺
濕疹第一名是異位性皮膚炎!小心併發過敏性鼻炎、氣喘,日常5招甩濕疹
少子化衝擊,血液存量面臨挑戰!新版「捐血者健康標準」擴大捐血族群
糖胖症僅控糖減重還不夠,器官保護不可少!「診間4問」啟動心腎體重全面保護
肺阻塞惡化者心血管風險增4.6倍!醫籲:6大風險需關注,5大抗惡化策略降死亡風險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