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能培养生存能力
事实上,当我看到儿子的作品时,我深深感动着,因为有几幕是十几个同学一起演出的场景,这意味着在拍摄之前,儿子必须先探勘场景、仔细联络;在现场更要指挥全局,让全员都能完美搭配演出。而好几个同学精湛的演技,也让我不由得去揣想儿子是如何和他们沟通、协调、讨论,以致让平凡人同学能表现不俗。
得奖后,儿子怎么去向整个团队表达感谢,全员与有荣誉的一起开心庆功……,这整个过程,不是只需要艺术家的创意,而是需要孩子动用企划力、坚持度、沟通力、协调力、领导力才能完成;丰硕的成果不仅止于一张得来不易的奖状,更凝聚了一辈子都会印在心底深处的甜美友谊。
而以上所锻炼出来的能力,正是无法被量化、父母又无法直接看到数据而给予肯定的“非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存能力”。
日本经济学者中室牧子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更下了一个我认为极重要的结论:“投资在‘非认知能力’上,对孩子未来的成功极为重要……若为了眼前的学校考试提高成绩,而要求孩子停止社团、学生会、社会公益活动时,以长远看来,很可能只为了提高一点点学业成绩,就剥夺孩子培养‘非认知能力’的宝贵机会。”
社团不是“不能玩”,而是“该怎么玩”
被中室牧子“当”完后,妈妈我真能洒脱以对吗?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当然不完全毕竟学测就是不考“非认知能力”啊!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因此,如果只顾着把自己的心脏变强大,装聋作哑,告诉自己要顾及孩子长远的发展,也很可能耽误了一个亟需务实作为的孩子。于是找一个适当时机,和少年郎平心静气地讨论“如何健康而平衡的参与社团”。结论是:
一、肯定社团是多方面磨练自我的最佳园地。玩社团的目标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漂亮的成果,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二、认清学业是主餐,社团是甜点,不能本末倒置。
三、做好自我管理与时间规划,订出每周读书时间、社团时间、补习时间,并尽力达成。
四、平常时期一天至少投入两小时专心读书,不碰手机、不联络社团活动。
五、考前至少两周停止社团活动。
六、跟团员有共识,有效率的处理社务,更该彼此督促,该用功读书时,相互教导,彼此激励。
对于读书习惯的建立,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很不错的参考方向:
*即使再没天分、再不喜欢念书的孩子,在他十岁之前若能激发读书意愿、帮助他建立学习习惯,都会比往后再来伤脑筋来得轻松容易。
*想要建立好习惯,一开始若不严格而有效地执行,是无法培养的。
*实行“渐进式放手”法则最为有效。读书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即使青春期以后的孩子在自我摸索中成绩起伏不定,都胜过父母焦虑地过度介入。
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为容易达到的标准
十个父母有九个教起自家孩子功课都会抓狂。这正是因为我们关心自己的孩子、爱他们、希望他们成功,所以抱有一定的期望值。当我们很努力教导孩子,孩子却学不会、学不好,或根本无心学习时,就会动怒。但是我们绝对不可能拿掉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此时,就要想办法把“期望”变得容易达到。以下有几种建议法:
一、不要一次塞太多内容
把大范围拆开,分成几个小范围,一次完成一部份,当一个一个小目标依序被攻克时,亲子双方都能感受到成就感;反之,过大过重的学习内容,会让父母焦虑,而这样的焦虑必定也会感染给孩子。
二、精神好的时候,先做困难的功课
愈困难的功课,愈要排在前面先做,因为孩子精神差的时候会很难专注,自然吸收力就差,此时最容易激怒父母,所以趁孩子精神最好的时候先研读困难的功课。
三、让孩子跟自己竞赛,父母订定合理的期待
为什么父母很容易生气因为在父母眼里虽然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但心里却会不自觉和其他更优秀的孩子做比较。明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局限,从孩子平日的平均表现,父母也绝对可以推估其表现水平,但却很难诚实面对,因而对孩子抱以不切实际的期望。
希望孩子更好无可厚非,但最好的期望值是:孩子能够达到的水平再往上加一点点即可,这能激励孩子持续突破,但目标又不至于远在天边,一旦当孩子有机会达到新高点时,就会不断被激励去尝试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
本文出自时报文化《谁说分数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