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8/11/27 下午 05:32:51

食安事件越来越多?专家带你全面剖析食品安全相关问题(上)

(關鍵字: 癌症 , 致癌 , 食品安全 , 檢驗 , 食安

【二、看待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有没有可能达到零风险?

首先有个重要观念需要强调:“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我们做任何事,即使是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都可能面临风险,更何况是“吃”。无论是人类还是食品无时无刻都处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如:空气、土壤、微生物等),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风险,即使我们已将可控制的风险降到最低了,也还是会有偶发事件、人力不可及的范围及操作成本问题。零风险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而食品安全不是要承诺零风险,而是要将风险降得越低越好,降到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可能致癌物”会不会致癌?长期食用可能致癌吗?

可能致癌物就是“可能”致癌物,这个名称来自于联合国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所制定的“致癌物质分类标准”(整理为表一)。“可能致癌”与“致癌”的分类是有所区别的,然而这两个标准时常被媒体与大众误用,时常专家受访时说的是“可能致癌”,但经媒体、大众的传播后就变成“致癌物质”了。假如这两种名称能互相通用,那为什么还需要分级呢?无论是“可能致癌”或是“致癌”都与剂量有关,都是根据一定条件下的一定剂量试验所得到的结果。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查证一下可信的数据,再评估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冒险吃这样东西。

(表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制定的“致癌物质分类标准”。
(表一)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所制定的「致癌物質分類標準」。

【三、看待食品安全标准】

不合格的食品就是有危害的食品?

食品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食品标示问题、超过保存期限、不符合公家标准等。并非所有不合格的原因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例如超过保存期限的食品可能只是风味不佳了,未必就是有害。此外,由于公家标准的制定通常都会留“安全余地”,我们只能说不符合公家标准的食品有引发健康问题的“风险”,但不代表绝对致病,因此对于媒体报导的不合格食品,不能直接下定论有危害,也用不着马上恐慌。

含危害物质的食品都是“有毒食品”?吃了一定有害?

某项物质是否会产生危害应视该物质的“剂量”而定。所谓的致病物质(包括“致癌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不能说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就一定会致病,是否致病还需考虑其剂量、致病条件等条件。

你可能会想问,或许只吃个一两次不会致病,但谁能保证长期食用不会致病呢?媒体上不是也很常能见到“长期食用可能致病”的说法吗?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制定安全标准,ㄧ般来说制定标准时都会考虑“长期食用”的影响,甚至还会考虑到特殊族群,如:老人、小孩等的情形。只要不超过标准规定的限量值一般都不需担忧,也不用为它戴上“有毒食品”的帽子。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