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近几年来不断占据媒体版面的热门议题,食品安全之于一般大众,彷佛是最亲近的陌生人一般,虽然我们每天都会吃食品,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却都一知半解,甚至抱有不少问题。本期的ILSI Taiwan专栏非常荣幸邀请国际食品添加物法典委员会(CCFA)荣誉主席陈君石教授撰文,共分为(上)(下)两篇,首篇将为大众解答该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风险,以及食品安全标准。
【一、解析食品安全问题】
总觉得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了?难道以前的食品更安全吗?
近年来经常可以看到有关食品安全的报导,似乎以往不曾有过的食品相关事件都逐一浮上台面,让消费者不禁产生“是不是以前的食品更安全?”的错觉。其实并非以前的食品更安全、现在的食品比较不安全,而是拜时代演进、科技进步之赐,现代的食品种类更丰富多元、流通的范围也扩大了。再加上信息取得更透明化、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媒体曝光增多,很多以前从未意识到、不会被列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都要纳入了,能被看见的食品安全事件当然是更多了。
所有的食品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食品安全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保障”,它的核心价值是“健康”,与食品的质量、营养是有区别的,虽然说质量不好或不够营养的食品也可能造成健康危害,但不代表两者能被完全划上等号。食品安全也不讨论食品厂商或业者的经营方式与诚信问题,例如号称使用猪骨熬制汤头的中国味千拉面,2011年被媒体踢爆其汤底是用汤粉调制的。食品本身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危害,这仅属于诚信问题。因此需要一再重申,并非所有食品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
谁该为食安问题负责?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食安问题的根源都是政府监管不力所致,以广义的角度来看,或许是这样没错,因为当地政府不仅有监管责任,还要承担制定产业政策、维护治安、风俗教化等各种责任。但试着反过来思考,如果要我们将近30至4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就全都归功于政府时,我们就不会完全同意,因为这还要搭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科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的努力与创新。既然我们不认为所有的功劳都是政府的,为什么又会认为所有的问题与责任都是政府的呢?
具体谈回食品安全,当地政府监管当然还是不可少,但食品企业应该才是要负最大责任的主体。这并不是在帮政府推卸责任,而是不同的主体应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能完整地发挥作用。政府的监管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而且加强监管的成本大部分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