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好發季節,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小兒發病與否與其脾胃功能有密切相關。在居家飲食方面,中醫師建議,吃蘋果止瀉,或是用山藥、蓮子等藥膳煮粥,能幫助寶寶腸胃消化吸收,達到「健脾化濕」目標,平日也可多按摩肚臍「神關穴」,緩解腹瀉疼痛夢魘。
中醫師陳玫妃指出,腹瀉就是俗稱的「拉肚子」,中醫稱腹瀉為「泄瀉」,症狀較緩而輕微者為「泄」,症狀較急而嚴重者為「瀉」。中醫臨床上,感受外邪、飲食失調,往往會造成脾虛濕盛,而引發泄瀉。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加,糞便不成形,甚至稀鬆如水液狀。
腹瀉一般分為急性與慢性2大類:
腹瀉有2種 中醫有一套
急性腹瀉:多為外感風寒或濕熱引起,症狀有惡寒發熱、頭痛、腹痛腸鳴,下痢清稀,腹瀉急迫,瀉而不爽等。臨床上,常用藿香正氣散、葛根芩連湯來治療。
慢性腹瀉:當腹瀉延續超過2週,甚至經年累月不癒,即為慢性腹瀉。臨床上,常用六君子湯、七味白朮散加減來治療。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使用針灸治療,針刺法的主穴為足三里穴及天樞穴,嘔吐加內關穴,腹脹加公孫穴,發熱加曲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