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抗癌也要抗憂鬱」!1名65歲的王先生在公家機關服務30餘年,屆齡退休準備含飴弄孫時,卻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意外確診攝護腺癌,雖然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後續的放射治療也沒有太嚴重的副作用,但王先生卻始終提不起勁,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身體更是一天天地消瘦,終日以淚洗面不願出門。
王先生的好友懷疑他得了憂鬱症,建議他去看精神科,但王先生一開始無法接受,認為自己不是「神經病」,為何要去看精神科?在好友多方勸說下,分享許多國內外名人憂鬱症奮鬥的心路歷程,王先生才放下心中的成見,到精神科門診接受評估。經醫師診斷,雖然王先生確實罹患憂鬱症,但在抗憂鬱劑的治療與家人的陪伴下,得以重拾笑容,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癌症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困擾是「憂鬱」
收治患者的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威禎表示,癌症患者的抗癌之路往往十分艱苦,在極大的生理痛苦與心理壓力下,最常見的困擾便是「憂鬱」。憂鬱從輕微的非病理性低落,到伴隨憂鬱情緒的適應障礙症,到最嚴重的重鬱症都有可能發生,且會出現在診斷到復原或復發的任何一個時間點。
黃威禎醫師指出,憂鬱症的症狀表現包含幾乎整天心情憂鬱、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失眠或嗜眠、精神動作激動或遲緩、疲倦或無精打采、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有不恰當的罪惡感、思考能力或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或是計畫自殺與舉動等。建議當有類似上述症狀出現時,宜儘早到精神科就醫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憂鬱症是造成患者失能的疾病排行中第二名,但由於癌症與心理健康關係十分複雜,「心理腫瘤學」這門專業應運而生,可以透過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等各專業人員的協作照護,全面評估、治療患者的身心靈。
有心理困擾,臨床常用「困擾溫度計」做篩檢
黃威禎醫師說,臨床上常用「困擾溫度計」做篩檢,如果分數達到五分以上,就可以與治療團隊討論,是否轉介到精神科接受評估與協助,讓患者在抗癌之路尋求曙光時,心理也能開朗懷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