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顾名思义,就是“着了热”的意思,是指身体内外因“热”产生的各种症状。换句话说,是“身体内部产出高度的热能,却难以向外发散”所导致的现象。
中暑的前兆有头部沉重、倦怠感、打哈欠、晕眩、肢体出现运动障碍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引发痉挛与精神错乱,并使体温上升(尤其会攀升至40℃以上)。一般多以为中暑的原因在于酷热天气下的高温和阳光曝晒,但事实上“湿度”其实比温度更有杀伤力。
即便气温在30℃以下,只要湿度超过60%,就算待在室内也可能引起中暑症状。天气热就会流汗,要蒸发汗水,就需要汽化热。这样的蒸发反应会把热能从体内带走,使体温下降。简言之,“排汗”与“汽化热”负责在酷暑中调节人的体温。在湿度高的环境下,就算满头汗水也很难使汗液蒸发,无法带走汽化热以充分降温,因而容易“中暑”。
听到新闻报导说,有人在28℃的室内“中暑”送医急救,实在很让人震惊。大约50年前,那时日本还没有空调,每到夏日,室内与室外的温度随随便便都超过30℃,甚至可达35℃左右。然而那时却几乎没有传出“中暑”的案例。因为那时候,只要天气热就会满身大汗,再靠汽化热的消耗使身体降温,这种皮肤作用反应十分旺盛。
近来,天气一热人们就会长时间待在冷气房,流汗的机会变少了,人的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变差。正因如此,即便只是在28℃的室温下,也无法透过排汗来充分降低体温,造成体内“郁热”,引起中暑。
西医呼吁大众要“多喝水以预防中暑”,然而,“喝水冷却身体”的效果固然值得期待,但若无法排汗,不论喝再多水都无法发挥调节体温的效果。由此可知,要预防中暑,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提前锻炼好身体的排汗能力,像是充分运动、泡澡或做三温暖等,以促进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