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的甜蜜誘惑,總讓小朋友們招架不住,但吃太多除了熱量過高,還可能令孩童出現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據英國研究發現,食品中的添加物如防腐劑(苯甲酸鹽)或是人工色素,都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而在台灣這些添加物於零食、含糖飲料、糖果、冰品、果汁中相當常見!
研究:食品添加物導致孩童過動
據2007年11月的知名期刊《刺胳針》(Lancet)中英國學者馬肯(McCann D)教授研究指出,食品中的添加物如防腐劑(苯甲酸鹽)或是人工色素,都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
研究中計有153位的3歲孩童、144位8~9歲的孩童參與,研究設計為雙盲性、有安慰劑、交叉的臨床試驗。首先準備3種飲料,包括安慰劑、含有防腐劑(苯甲酸鹽)及其他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與含有防腐劑(苯甲酸鹽)及另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分組提供給孩童飲用。
飲料在外觀、味道上均無法分辨異狀,受試者平均喝掉85%,飲用後由學者、孩童的老師、父母及8~9歲的孩童朋友,分別使用過動量表(global hyperactivity aggregate,GHK)加以評分,最後使用電腦分析結果。
研究發現,不管是3歲或8~9歲的孩童,防腐劑(苯甲酸鹽)及人工色素都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馬肯教授進一步指出,實驗的人工色素包括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
專家:包裝應加註警語
對於食品添加物對孩童造成的危害,立委楊瓊瓔會同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等專家,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在食品包裝上明確標示警語,讓民眾將這些零食、含糖飲料、糖果、冰品、果汁吃下肚前,知道可能帶來的危害。
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指出,政府可參考歐盟做法,在食品包裝明確標示可能對兒童造成的影響,讓家長可自行研判人工添加物的利弊,另外,政府應帶頭制定「危險代號」,將專有名詞整合成代碼,於網路上註明食用該添加物代碼後會帶來的影響,供民眾查詢。
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市面上食品添加物一定經過審慎評估,至於標示警語的建議,未來只要有明確危害事證,政府即可要求廠商加註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