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及卵巢是女性特有的器官,一个负责孕育生命,另一个则掌管女性荷尔蒙分泌;两者一旦发生病变,都可能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中华妇幼健康促进发展协会理事长潘俊亨分析,临床上,最常见的10种子宫卵巢病变。
5大子宫病变
1.骨盆腔炎
骨盆腔炎是妇产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潘俊亨指出,临床上,高达8成女性病患因骨盆腔炎而求诊,罹病的主因是细菌感染,可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例如:少喝水、憋尿、私密处清洁不当,也可能是性生活混乱,感染淋病双球菌、披衣菌所造成。
潘俊亨说明,由于细菌随着泌尿道逆行而上,初期可能是尿道感染、阴道感染,蔓延至膀胱等整个泌尿生殖系统,进而造成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炎,都统称为骨盆腔炎。
症状 常见症状为持续性的剧烈下腹痛、肚子有下坠感,并伴随阴道分泌物增加、白带恶臭、流脓,出现发烧、畏寒、全身无力,内诊时会产生子宫压痛。
治疗 潘俊亨表示,骨盆腔炎以服用抗生素为主,必须完成整个疗程,约7~14天,切勿自行停药,以免反覆发作,形成慢性骨盆腔炎,就可能会造成早产、流产、不孕等后遗症。根据文献显示,有6成的习惯性流产者曾发生骨盆腔炎,3成的人则有不孕的困扰。
若是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则需要进行手术引流或手术切除脓疡,严重感染可能并发腹膜炎、败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而致命。
2.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骨盆腔肿瘤。根据统计,30岁以上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子宫肌瘤;且随着年龄增长、盛行率愈高,45岁更年期前后,发生率可达40~50%。
潘俊亨指出,目前子宫肌瘤的发生原因尚未明确,推测与荷尔蒙有关,绝大多数不会威胁生命,也没有明显症状;根据文献统计,子宫肌瘤转变为恶性者,仅千分之2,非常罕见。
症状
子宫肌瘤产生的不适症状,根据子宫肌瘤生长的位置及大小而不同。浆膜下肌瘤不容易产生症状,通常肌瘤较大、压迫膀胱或肠胃时,才会出现胀气、下腹痛、便秘、频尿、尿失禁、性交疼痛等症状;黏膜下肌瘤最容易有症状包括:大量经血、经期过长、严重贫血等症状,容易引起早产、流产或不孕;肌层间肌瘤最为常见,容易产生经血过多、腰酸,以及肠胃道症状。
治疗
潘俊亨表示,子宫肌瘤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及手术,更年期及已停经的妇女,可以定期追踪,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就建议手术治疗,仍有怀孕计画者,可选择肌瘤切除或海扶刀等方式保留子宫;没有生育需求者,则可采取子宫全切除手术。
3.子宫肌腺症
子宫肌腺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好发于30至50岁的妇女,大约每10人中就有1人有子宫肌腺症。
症状
潘俊亨指出,子宫肌腺症的成因是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肌肉层内,排不出去的经血长期累积,导致子宫肥厚而增大,可能从原本的3公分肿胀到8~10公分以上。典型症状为腰酸、严重经痛,并伴随子宫异常出血,出现大量经血或月经延长,而引起贫血症状,也可能合并肠胃压迫症状,造成频尿及便秘,也容易影响受孕,导致重复性流产、早产。
治疗
子宫肌腺症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口服避孕药是最方便的方式,有助缓解经痛及经血量多的症状,也可注射抑制荷尔蒙的药物,帮助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萎缩,或是子宫内投药系统来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另外,初期子宫肌腺症可采取子宫减积手术或海扶刀治疗,保留正常子宫组织;若是已完成生育的妇女,可以接受子宫全切除手术,是一劳永逸的根本办法。
4.子宫颈癌
根据卫福部107年癌症登记报告显示,子宫颈癌排名国人女性癌症发生率第9位,共有1433人罹患,平均每天约有4人新确诊罹患子宫颈癌,近2人死于子宫颈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8位。
潘俊亨指出,子宫颈癌好发于35~45岁女性,最主要的病因就是经由性行为感染HPV人类乳突状病毒。根据研究显示,多重性伴侣、性生活较复杂、曾罹患性病,或是子宫颈发炎,都会增加罹患子宫颈癌的机率。
症状
潘俊亨表示,早期子宫颈癌通常没有症状;临床上,大多数妇女因不正常的阴道出血就医,如性交后出血、排便后出血或停经后出血,确诊罹患晚期子宫颈癌。其他常见的症状还有阴道分泌物增加、伴随血丝状分泌物,或是肿瘤压迫骨盆腔内器官,进而产生腹痛、腰痛,或是便秘、频尿、尿急等症状。
治疗
早期子宫颈癌可采取子宫颈锥形切除手术,治愈率将近百分之百,第3、4期除了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摘除骨盆腔淋巴腺,同时搭配化疗及放疗,降低复发率。 潘俊亨强调,感染HPV人类乳突状病毒后,仅有1成的人会发生持续性感染,经过10~20年才会产生癌前病变,建议有性行为的人,就应接受子宫颈抹片检查,目前国内提供30岁以上妇女,每年1次的免费检查。
另外,子宫颈癌也是唯一可以透过接种HPV疫苗预防的癌症;根据研究显示,可有效降低6~7成的HPV感染,尤其是未曾发生性行为者最为有效,但有性行为经验者,仍可接种。
5.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国人妇科癌症首位,根据卫福部107年癌症登记报告显示,子宫体癌排名国人女性癌症发生率第6位、死亡率排名第11位,每年超过1700人罹患子宫体癌,其中高达9成为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好发于45到59岁女性,尤其是50岁之后发生率大为增加,近年随着饮食逐渐西化,发生率有年轻化的趋势。
潘俊亨指出,雌激素过度刺激是导致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原因,其他的危险因子包括:从未生育过、晚停经、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都容易增加罹患子宫内膜癌的机率。
症状
潘俊亨强调,子宫内膜癌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不正常出血,停经后的妇女要特别注意,如果发生已停经一段时间后,又再发生的出血,就要当心了。
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需进行子宫全切除手术,并摘除两侧卵巢、输卵管,以及骨盆腔淋巴腺,第2期以上须搭配放射线及化学治疗。一般而言,子宫内膜癌病患的预后良好,5年存活率高达8~9成。
5大卵巢病变
❶卵巢水瘤
9成以上的卵巢肿瘤为良性,其中最常见的卵巢囊肿是「卵巢水瘤」,占了8成以上。
症状
潘俊亨指出,卵巢水瘤是由液体集中形成的水泡,形成原因与女性荷尔蒙的分泌有关,也就是功能性囊肿,例如:滤泡型囊肿、黄体型囊肿,大部分是良性,大小为6公分以内,可能造成腹痛、排便疼痛、经期时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下背部不适等症状。
治疗
卵巢水瘤通常会在1~3个月经周期自动消失,只需定期追踪即可;若是卵巢水瘤内有实心的部分,或是持续增大,就有可能是恶性,尤其是停经后的妇女,要特别注意。
❷子宫内膜异位瘤
子宫内膜异位瘤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发生率为10~15%。潘俊亨表示,由于子宫内膜跑到卵巢,产生的经血堆积在卵巢内形成卵巢肿瘤,内容物呈现暗褐色的黏稠液,看起来就像是巧克力,俗称「巧克力囊肿」,约有1%的机率可能转化为恶性卵巢癌。
症状
巧克力囊肿依严重度的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经痛、月经失调、腹痛、慢性骨盆腔疼痛、性交疼痛等,半数病患有不孕的困扰。
治疗
潘俊亨说明,一般来说,巧克力囊肿小于5公分,且无不适症状,只需定期追踪;若是超过5公分以上,且有生育需求,则建议口服药物治疗,而已生育及停经妇女,可考虑接受手术切除子宫及卵巢,避免反覆发作。
❸畸胎瘤
畸胎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属于卵巢生殖细胞的肿瘤,由生殖细胞所组成,肿瘤中会看到毛发、牙齿、骨骼、脂肪等分化的组织,通常是超音波检查时意外发现,好发20~30岁的年轻女性,恶性机率小于千分之1。
症状
一般来说,畸胎瘤没有特殊症状,一旦有症状产生,大多以急性腹痛表现。治疗 若是5公分以下的畸胎瘤,可以追踪观察,5公以上可考虑手术切除,以免发生卵巢扭转,可能造成卵巢永久坏死。
❹卵巢癌
卵巢癌为妇科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根据卫福部107年癌症登记报告显示,卵巢癌排名国人女性癌症发生率第7位,每年约新增1300人罹患,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7位,每年约有600人死于卵巢癌。
卵巢癌好发于停经后或55岁到75岁间的妇女,真正病因至今仍不清楚。潘俊亨指出,已发现的危险因子,包括:未曾生育、初经早或停经晚、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具有大肠直肠癌、乳癌、子宫体癌、卵巢癌等相关家族史,尤其是发生在50岁以前。
症状
潘俊亨表示,卵巢位于女性骨盆腔深处,卵巢癌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通常肿瘤大到8~10公分以上,也就是第3期以上,等到肿瘤压迫到邻近器官时,才会产生胃肠不适症状,例如: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是频尿、排便习惯改变、坐骨神经痛;然而,这些症状也常被忽略,又被称作是作「女性沉默的杀手」。
治疗
卵巢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进行完整的手术分期,但晚期卵巢癌3年内复发机率高达7成以上。根据研究显示,合并紫杉醇及卡铂化疗药物,可以有效延缓复发的时间,目前也有多种标靶药物可以使用,以延长患者的存活期。
潘俊亨建议,女性每年接受子宫颈抹片的同时,可以进行骨盆腔内诊;一旦发现卵巢肿块,抽血检查癌症指标CA-125及使用阴道超音波扫描,有助早期发现。
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为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盛行率约为5~10%。潘俊亨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指排卵功能异常,卵巢产生比正常卵巢多2至3倍的滤泡数目,慢性不排卵现象造成无月经症,雄性素过高容易出现多毛症、青春痘、肥胖、秃发等症状,更有高达7成患者面临不孕症的问题,也有较高的流产风险。
症状
潘俊亨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因,与先天遗传及后天肥胖所造成胰岛素阻抗有关,患者由于长久月经不来,也提高罹患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风险,以及高胰岛素抗阻代谢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
治疗
潘俊亨强调,治疗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建议患者先减肥,可以搭配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例如:口服避孕药,可以有效抑制卵巢产生过多的雄性素,改善月经失调及青春痘,以及糖尿病治疗药物,提升胰岛素敏感度,降低血中的胰岛素浓度,皆有助体重减轻、改善多毛症。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8期
※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