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感受可控期
临床上,我们常和许多爸妈讨论育儿之道,有一次,有位妈妈正为了前晚亲子大吵一架而苦恼。到了晚上的卡通时间,由于孩子该做的事都没完成,妈妈不允许孩子看卡通,争执一起,双方都不让步,孩子长时间哭闹不休,睡眠仪式无法完全执行,延宕了睡眠与起床时间不说,这场仗直打到隔天早餐都没结束。
这个例子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和家长约定好的事没做到,之后又无法管理情绪才产生的结果,其实不然。一般幼稚园下课大约是下午4点,双薪家庭的爸妈则必须等到五点半或六点才能接孩子。在此期间,孩子可能和友伴玩耍或上各种才艺课程,回到家的时间极可能已是晚上八、九点。
如果以下午6点为例,到晚上9点睡觉之前,学龄前儿童需要完成的事有:自己脱放衣物、拿出餐盒给家长洗、洗手准备吃饭、吃饭、洗澡、写作业、玩游戏或看电视、收玩具、拿出联络簿/把联络簿放回书包、刷牙、听故事或睡前聊天、准备睡觉……一一罗列后,相信连爸妈都会觉得「这么多啊,孩子真的记得住?做得完吗?」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需要处理的事务变得繁杂,很可能压缩到睡眠时间,睡前显得太亢奋,除了行程被压缩,繁杂事情一多,一定会觉得现在的生活不像以前没上学时那样轻松,心里一定满满的不解及不满。换言之,小孩若该做的事没完成,不见得是他们不愿去完成,请先试着听听小孩的心里话,或许他们需要一些大人的协助。
也想提醒爸妈们,回到工作领域后开始忙碌且有压力,对小孩的容忍度也可能随之下降。如果感觉到这样,请记得211页分享的,找时间好好自我疼惜一番。我们针对这种情况整理出以下3点并说明具体处理策略,以协助孩子做得快也做得好,还能促进睡眠品质。
◎了解孩子注意力发展之特性
一言以蔽之,孩子可以完成这些事,只要他们有良好的注意力运作能力。包括了注意力警觉,也就是随时侦测到讯息,比如孩子一回家听到你说「赶快拿餐盒出来」,他可以在放书包的同时听到你的提醒;注意力转移,也就是注意力可以在两个需要被注意的事物间转移,例如孩子把餐盒拿出来之后,继续把书包从客厅拿回房间;注意力的冲突排解,也就是决定需要关注的事物并排除环境中的干扰,好比孩子知道玩玩具之前要先做作业。
这些注意力面向和大脑的发展成熟度有关,在《心理学家爸爸亲身实证的注意力教养法》书中有简易明瞭的说明与提升注意力的策略,此处不细谈。我们更想强调的是,学龄前儿童要能在回家后完成许多事务,以及睡前仪式,然后入睡,需要仰赖良好的注意力运作能力,但这个要求对于4~6岁的学龄前儿童而言太严苛了,他们的大脑尚未完全发展成熟,面对一连串事务,若没有提供任何协助,孩子是「做不到」,而不是「不愿做」。
◎协助安排优先顺序与设计各种提示
了解注意力发展的特性后,我们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把每天回家后需要完成的事情,依照顺序用简单的图示画下来,接着在每个图示旁边标上数字,贴在家里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每天回家以后,先带孩子看一遍,做为自我提醒。由于孩子的时间感还不稳定,不像大人会频频注意时间,可以帮孩子设定倒数计时器。
我试过带着大班的孩子一起认识时钟,发现孩子虽然知道时间正在前进,却无法警觉时间还剩下多少。当我运用了倒数计时器,孩子便能透过清楚的视觉提示安排时间。有趣的是,孩子在过程之中有更多参与,比如提示图是自己画的、倒数计时器是自己挑的,就更有意愿完成任务。
◎完成事务的同时,兼顾聊天与情绪需求
4~6岁学龄前儿童喜欢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喜欢说故事,如果全部等到睡前仪式才做,很可能延迟入睡时间。若能协助孩子在同一个时段完成两项任务,就有机会缩短睡前仪式,避免睡前太过亢奋。建议爸妈善用吃饭、洗澡、玩玩具时,一边与孩子聊天。透过主动好奇的态度,鼓励孩子多多说明,并同步观察孩子在述说时是否伴随着表情或肢体动作的变化,适时善用语言或非语言讯息(如拥抱、表情)表达你对孩子的理解。
由于学龄前儿童已能流畅表达,若孩子有些负向感受,我们「不」这么做─「不」急着判断事件的对错:像是「没带水壶就是你不对啊,怎么可以拿同学的水壶喝水呢,难怪会被处罚」,孩子会很伤心。「不」否认孩子的感受:像是「没带书包有什么好紧张的,上次某某不是也没带,他也没怎样呀」,孩子会不知所措。
为了承接学龄前儿童的负向感受,我们可以试着这么做─展露「感受没有对错」的态度:就像我们吃喜欢吃的东西、玩喜欢玩的玩具会有「高兴」的感觉,如果今天同学不跟我玩,或是玩具不借我,我会有「难过」的感觉;如果今天被老师误会了,我会有「生气」的感觉。告诉孩子我们会高兴,会难过,也会生气。
让孩子体会「感受会改变」:透过孩子喜欢的活动或游戏(动态性互动游戏更好),让孩子拥有「感受会改变」的体验。比如虽然在学校时觉得很紧张,但洗澡玩水又觉得好开心。如果孩子的情绪很强烈,可以先帮助孩子「命名情绪」(爸妈协助说出:没带水壶好紧张喔),或是协助孩子「表达情绪」(爸妈询问:没带水壶有什么感觉呢?)。然后,再藉由下一个活动改变感受及情绪,让孩子拥有「感受会改变」的体验。
如果孩子拖延了晚上需要完成事务的时间,导致玩玩具的时间减少,出现情绪性反应,可透过「提问」引导孩子关注他的身体感觉(如:脸热热的、拳头握紧)、关注他的情绪感受(如:好生气)、关注他的念头(如:不能继续玩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会过去。或是善用一些有趣的小活动,比如把玩具船放在平躺孩子的肚子上,协助孩子练习缓慢深长的呼吸。
本文出自时报出版《0-6岁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妈好日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