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节气一到,就代表夏天开始了,《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立夏
夏天就好比春天翻过一道墙,出现截然不同的气候及景致,这时候应该晚一点睡,早一点起,不要因太阳太烈而不出门,应该趁此多吸收阳光的能量,以适应夏季气候。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心烦意乱、口干舌燥、睡眠差、口腔溃烂或大便干硬的情形,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夏属火,火气通于心,容易心火过旺,加上夏天汗流得多,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流过多会损伤心脏的阴液,导致心阳更旺而出现上火症状,「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夏天多吃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可祛除心火。
小满
小满时节,农作物已结果,开始饱满,但未完全成熟,所以称为小满。此时台湾正进入梅雨季节,代表小满后的天气将变得湿热,湿邪过盛,人们会感觉体内热气及湿气散不出去,身体不清爽,东西也容易发霉,所以这时候要特别注意防湿,脾喜燥恶湿,湿气重,脾脏运作就更阻塞,所以 痰湿体质的人 可以吃点辣椒让身体微微出汗来除湿,有心血管疾病、胃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可以改吃薏仁、红豆、芡实等食物来祛湿; 阳虚体质的人 要避免情绪失控,适时晒太阳、运动都可以促进体内的阳气升发。
芒种
芒种时,有芒之谷物如稻、麦等已经结穗,长出细芒,故名「芒种」。此时天气炎热,湿气大增,人体的热及汗不易排除,特别慵懒、四肢疲倦、有气无力,可以勤加运动,以利气血循环。此时也是水果盛产期,而且多为芒果、荔枝等热性水果,吃多会上火,建议改吃西瓜等偏凉性食物,以平衡体内的燥热。
阳虚体质的人 可多吃山药、莲子、芡实、龙眼肉等食材, 阴虚体质的人 可以吃点西洋参、麦冬、百合、蜂蜜等食材, 痰湿体质的人 就要多吃陈皮、白术、茯苓、薏仁等除湿, 气虚体质的人 除了避免熬夜,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等药材皆可补气、固气增强体力。
夏至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昼最长,夜最短,俗话说「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在这个阴阳转换的时节,要特别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此时天热汗多,人体的阳气会浮于身体表面,导致内阳太虚,阴阳失调,容易产生疾病,「夏宜酸」,酸有收敛的效果,可多吃些酸性食物如乌梅、山楂、蕃茄、奇异果等食物来预防阳气耗散,同时止泻祛湿、健胃消食。
夏至过后的「三伏天」,是外界及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机,中医根据「冬病夏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等观念,将属性偏热的药材,贴敷于人体相对应的穴位,称为「三伏贴」,透过中药对穴位的热刺激,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的作用。夏至到来,表示进入台风季节,「暑易伤气」,天气闷热,人体容易飙汗,可在傍晚或清晨运动,流汗排除体内湿气,切勿满身大汗,以免有害身体。
小暑
小暑这个节气,天气已经炎热,还不到最热的时候,而此时气温高、多雨,外界湿气重,一旦湿邪入侵,脾运化水液的功能被减弱,水湿内停,就会出现水肿、气闷、困倦等现象,所以夏天有些女生容易水肿就是这个原因,这时候可以按压小腿后面,「承山穴」位在小腿腓肠肌下,两肌腹分开下端凹陷处,也就是当我们用力伸直小腿时,在人字纹的凹陷处,这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穴位,也是祛湿大穴,按摩方式可用拇指按住此穴1 到2 分钟,感觉酸胀麻即可,一旦脾阳运化正常,水肿消了,阳气也提升了。
大暑
一年最热的时节就是大暑,天气太热,容易中暑,尤其是阳虚、阴虚、气虚及痰湿体质的人。中医认为暑邪易伤津液,夏天毛孔全开,人体的津液跟着毛孔疏泄至体外,气也跟着津液一起流失,长时间被暑热所困,水又喝不够,就容易头痛、头晕、胃胀、胃痛、胸闷、恶心想吐,甚至晕倒,西医称之为热衰竭。长时间在户外工作、运动或有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等,都是中暑的高危险群,多喝水或用湿毛巾、泼水让皮肤降温可预防中暑,如果体温已经超过40度了,就要泡冷水或冰水让身体迅速降温,紧急就医治疗。
预防阳暑,中医会采取清热、补气的方式,多吃些凉性的蔬果,如苦瓜、丝瓜、黄瓜、蕃茄、芦笋、芹菜、西瓜、苹果、桃子、香蕉等来防暑,但气虚体质的人还要多补气,人参、党参都有补气的效果,而阴虚体质的人则是要多吃枸杞子、百合来滋阴,瓜果类的蔬果少吃,可搭配葱姜蒜来帮助气血循环;痰湿体质的人则要多吃薏仁、绿豆等食物来祛湿,辛味食物可帮助发汗,刮痧也是预防阳暑的方法。
本文选自商周出版《人气医师彭温雅的养胃护肠祕方》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