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也好發於40、50歲以上的中高齡者,隨著器官老化、代謝變慢,膽汁濃度變高,也容易發生膽結石,常見於脾氣虛損的狀態,這時就建議要以補氣的食療作為調養,以改善動能。最常食用的就是黃耆,中醫說:「脾胃為生化之源」,黃耆能補「脾氣」,將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鞏固好,才能充分分解消化食物。並且也建議同時搭配荷葉,更有消積降脂的效果。以下推荐一味「黃耆荷葉消積茶」,提供大家參考:
【黃耆荷葉消積茶】
材料:黃耆3錢、荷葉3錢。
做法:黃耆荷葉洗淨,水滾後,把黃耆荷葉放入大火煮滾後,去渣放涼,即可飲用。
功效:黃耆補虛,益氣,止汗。尤其適合氣不足,氣短乏力,表虛易患感冒的人。荷葉是減肥瘦身、調節血脂聖品,還能輔助降血壓、消退水腫。
膽結石症狀因人而異 有人腹部劇痛,甚至會延伸到右上臂和右上肩
中醫師賴睿昕表示,膽結石症狀每個人不同,有的人完全沒感覺,健檢才發現有膽結石;也有的人會悶痛,吃完東西腹脹、消化不好。若是結石刮傷膽囊,或掉到膽管內造成發炎,會引發右上腹部劇痛,感覺右上腹部揪在一起,引發噁心嘔吐,甚至痛覺會延伸到右上臂和右上肩。這種病人經過醫師觸診、用手壓右上腹部時,會痛不欲生,因為膽囊發炎脹大,一吸氣腹部脹大,用手壓迫就會直接接觸到膽囊,產生劇痛。
此外,由於發炎反應,有的病人會發燒或畏寒,甚至會出現黃疸,鞏膜(眼白)變黃。一旦總膽管被結石完全阻塞時,小便顏色會呈茶褐色,大便顏色呈灰白色,需要緊急送急診,以西醫處置方式先將症狀改善。
膽細砂造成下腹悶脹「膽脹病」 中醫疏肝理氣+利膽排石+健脾補氣
而膽細砂造成的下腹悶脹,中醫稱之為膽脹病,多因肝失疏泄,膽腑氣機通降失常,濕熱內蘊,反覆發作而致正氣漸虛,濕熱瘀結,久釀成石。結石成後,膽腑通降受阻,常常由於進食油膩,或情志不舒,誘發肝膽濕熱熏蒸,而使本病急性發作。本病反覆發作,既有肝膽濕熱瘀結之實的一面,又有脾胃氣虛之虛的一面。所以,治療上常使用柴胡、赤芍疏肝理氣;鬱金、金錢草、雞內金利膽排石,加上北耆、黨參、白朮健脾補氣;丹參、三七、雞血藤祛瘀止痛改善症狀,消除膽砂。
坊間排石餐:黑木耳汁、核桃、蘋果汁 中醫:飲食失衡反而加重膽結石生成機會
前陣子坊間很流行的排石餐:黑木耳汁、核桃、蘋果汁等,中醫師賴睿昕表示,飲用反而會讓飲食失衡,膽結石是代謝失調的結果,失衡的飲食反而會加重膽結石生成的機會,若不去處理病因,那只是治標不治本。這也是為什麼在切除膽囊後,有些病例還是會出現肝內總膽管結石,建議還是要從根本改善產生結石的體質。
此外,預防膽結石發作,或當膽結石阻塞疼痛發作時,也可以適度按壓「膽囊穴」:
【膽囊穴】
位置:位在小腿外側上部,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直下三個手指寬處。膽囊穴是膽結石膽囊痛的特效穴,臨床上對於刺激膽囊括約肌收縮,分泌膽汁有效,平常可以多按摩該穴,促進膽汁排出,保持膽汁的新鮮度。當膽結石阻塞疼痛發作時,按摩該穴也可以緩解括約肌,解除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