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鬱症患者本人「想治癒」的意願固然重要,但在後方支援的家人其力量也同等重要。家人必須要正確地認識憂鬱症。對憂鬱症的無知或偏見,都會帶給患者壓迫感、絕望,甚至自我否定的想法。 詳全文 >
-
在任何關係中,都可能存在情緒勒索的情形,但在家庭關係裡,這是更普遍也更嚴重的。因為我們難以逃開或切斷和家人的關係。面對伴侶,可以分手;面對朋友,可以絕交。雖然我們不想如此,但尚有這樣的選擇。… 詳全文 >
-
2014年,《親子天下》探訪舊金山,鼓吹「動手做的學習」,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動手做的創客精神,舉辦全台第一個以「親子」為主題的MAKER PARTY,以「MAKER」的五大精神 詳全文 >
-
哀悼雖然令人痛苦,卻是生命贈與的禮物,反映我們深刻的愛、渴望,以及對未來的恐慌。它迫使我們去面對自己失去的東西——健康、生活能力、所愛的人︙讓我們在逆境中成長,對他人更有同理心,更理解生命的… 詳全文 >
-
「自己的事自己做」這句話不只是對丈夫說。對妻子而言,這樣的自覺也很重要。因為,妻子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為別人做別人的事」。 詳全文 >
-
過去,我曾安寧療護過一名罹患癌症、被醫師宣判生命只剩半年的十八歲男性。他自己調查了疾病相關的知識及治療方法,最後決定不接受化療。這是因為考量到與其花時間治療,不如依自己的方式,自由地過完剩下… 詳全文 >
-
讓孩子從小愛上,只要願意走出大門,離開習慣的環境,就是學習的開始。一方面是要讓他們知道世界那麼大,在人生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讓她們從小就用雙腳去行走認知。而另一方面是在旅行的過程中父母也會… 詳全文 >
-
陸陸續續,有幾個朋友跟我談到,他們的情人,希望在有另外的情感歸屬之後,期待他們將情感昇華為家人。這真是個美好的說法,把朋友們都困住了,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局面? 詳全文 >
-
面對患有失智症的媽媽,我該怎麼照護,對她才是最好的?從醫師那裡我學習到,對於失智症患者不要過度的保護,在患者自己還能處理的狀況下,就盡量讓他們做,讓他們有參與感,不論是動手或動腦,都有助於延… 詳全文 >
-
突然想到我曾被友人嚇到的一個例子。這發生在和我住在同一個大樓的劇本家市川森一先生去世時的事。在青山葬儀場舉行葬禮時,在他妻子柴田(市川)美保子的隔壁站著一位很有氣質的年輕女性,她就像喪家成員… 詳全文 >
-
她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先生身上,先生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她的心情。先生常常覺得喘不過氣,卻不敢拒絕,因為他知道太太很需要他的陪伴。只不過這樣的緊迫盯人和過度期望,他已經不知道要怎麼跟太太相處… 詳全文 >
-
你是否曾經有過一種經歷:看見已經過世的親友,聞到他們身上熟悉的味道,或聽見他們的聲音似乎又在耳畔響起?那種感覺過於真切,好像他們又回到你身邊了? 詳全文 >
-
一般人以為簽了DNR,就能善終。一般人以為簽了DNR,家人的壓力就會解脫。這是不對的。在陪伴家人善終後,一般人都會以為病人的痛苦既然解脫了,那麼家人的悲痛也一定解脫了,但事實卻不一定如此。 詳全文 >
-
房間亂七八糟,誰都不想幫妳整理……有這煩惱的要聽仔細了。「不知道要整理哪裡」「該從何整理起」就算家人想幫忙也很難幫上忙。第一先從整理物品開始。做法很簡單! 只需要把物品分類成有在用和沒在用。… 詳全文 >
-
還記得小時候外公過世前,我到病床前看他,我搖搖他的手說:「外公我回來了,你還記得我嗎?」外公病懨懨的臉,對我說:「你是誰?」然後就像陌生人般轉過頭背著我,那時候我心裡好難過。 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