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與心理健康有關係嗎?調查發現,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分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二、五及第七位,這四種慢性病都和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關連性,但政府編列的國人心理健康預算嚴重偏低,平均每人只分到17元,顯示政府對於心理健康的預防嚴重不足。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表示,嚴重或慢性疾病患者通常有心理健康問題,而有嚴重心理健康或物質濫用問題的患者,也有未經診斷或治療的身體方面疾病。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憂鬱症的盛行率估計有40%到65%,而罹患心臟病且患有憂鬱症的人,死亡風險較沒有憂鬱症的人也多了3到4倍,而糖尿病患者較其他人口有近3倍的焦慮症,發生憂鬱症的機率則是3到4倍。
滕西華指出,一般慢性疾病佔健保門診支出約4成,若加上癌症、精神疾病、洗腎、呼吸照護等廣泛的慢性病,每年至少再增加9百億支出,超出2千億支出,而隨著醫療科技發達及平均壽命延長,慢性病只會不斷增加;領有重大傷病卡之精神病患者,近年成長快速,更僅次於癌症,100年7月已超過20萬人,其衍生之醫療與社會成本,尚難以預估。
事實上,台灣歷年來心理健康預算嚴重偏低,以衛生署101年預算為例,心理健康預算僅佔衛生署預算不到1%,只有6億3千萬元,若扣除近2億元的強制治療費用,更僅剩0.6%左右。這筆錢幾乎全數用來服務已經罹患精神疾病的國人,遑論預防?
滕西華強調,心理健康已不再僅是精神疾病的消極治療,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令人擔憂的疾病,同樣需要心理支持與陪伴,而這更是國家衛生政策不容再忽視的大事。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則是認為,國家的心理健康預算,不只有編列在衛生署,勞委會的職場心理輔導也算是心理健康預算,只是散落在各部會各司其職執行,未來,衛生署將升格為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主管單位將由一個科升為一個司,將有助於資源整合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