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那年,就讀明星高中的小蕾(化名)因為躁症發作,在大學學測考場脫序演出,還被強制送醫,中斷了她的求學路,當時她狂喊:「我不是躁鬱症!」後來她參加團體治療,不僅建立病識感、且願意規律用藥,也讓她十年來不再復發。
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蔡尚穎表示,俗稱躁鬱症的雙極症,盛行率約1%,這種疾病是陣發性,可以完全緩解、但也可能再次復發。目前對於雙極症的致病原因不明,推測仍與基因體質有關,且首次發作年齡多半很年輕,約莫是10多歲至30多歲之間。
高中罹患躁症 團體治療建立病識感
小蕾就是在高二那年首度躁症發作,她表示除了因為就讀明星高中,學業成就感不如以往,家裡又因股票投資失利慘賠,使得父親性情大變、甚至暴力相向,她開始出現容易暴躁、話多、無法靜坐的躁症狀態;大學學測那次的復發,甚至還上了媒體,不僅中斷她的求學路,連家人都對她投以異樣眼光。
現在的小蕾已經十多年沒有發作,她認為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參加「雙極症療癒團體治療」,建立了病識感,提高規律用藥治療的意願;此外,透過團體治療認識其他病友,不會受到歧視,而是得到很多鼓勵來面對生活上遭受的壓力,現在她也成為團體中資深的「智囊團」成員,幫助其他新進來的病友。
蔡尚穎醫師表示,雙極症患者會有躁和鬱兩種極大落差的情緒,又以躁症表現較突出,臨床上有患者發作時到處買房,等到恢復正常時,才發現自己根本付不出錢,結果還必須賠償違約金;也有患者躁症發作時精力充沛、靈感源源不絕,但之後就像「飛機飛到一半突然沒油」,情緒一下子跌落到鬱症。
規律用藥控制 雙極症患者功能俱全
他指出雙極症患者其實可以透過藥物與團體治療,穩定情緒,也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功能,然而被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最讓患者困擾,因為家人可能過度保護和干預他們的行為;在職場上若被發現有這個病史,甚至可能丟了工作,其實對於穩定控制的雙極症患者很不公平。
蔡尚穎醫師呼籲,若身邊有雙極症病友,只要協助提醒他規律用藥控制,其他方面不需刻意干涉、自然相處即可,也讓患者有良好的心情衛生環境,不會因病而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