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躁鬱症好發季節,因此在古時候有所謂「桃花癲」的說法。精神科醫師提醒,躁鬱症是精神疾病中病程比較良性的一種,且容易有復發傾向,造成認知與社會職業功能逐步退化,建議患者家屬應該給予患者適當支持,幫助患者養成服藥習慣,以免舊病復發或病況惡化。
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廣鵬醫師表示,現代人罹患精神疾病機率高,有研究顯示,超過60%的躁鬱症患者在發病前3個月內,曾經發生過親人死亡、離婚、感情失落,以及失業等生活重大創傷,而其它發病原因則是長期累積的慢性壓力,或缺少社會支援等。
1位54歲的林姓婦人,丈夫因車禍驟逝,原本一直垂頭喪氣、沉默寡言陷於憂鬱的狀態中,但之後突然精神煥發,還打扮得光鮮亮麗,而且侃侃而談,情緒由憂鬱逆轉為急躁,直到服藥持續治療2周後,症狀緩解才恢復平靜的情緒與合宜的言行。
從臨床上觀察,較早發病的躁鬱症患者一開始多以憂鬱期為主,並且通常會經歷多次憂鬱期之後才會有輕度狂躁。躁鬱症中的躁病發作症狀,包括活動量過分增加、精力旺盛、性需要增加,睡眠的需要量減少、好講話、易怒、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以及虛妄且不切實際等。
因為躁鬱症有可能以行為違常、過動症、酒精濫用及其它物質濫用、強迫症、恐慌症、人格異常來呈現,所以在診斷上十分困難。但大部分的躁鬱症患者會經歷多次發病,而且無症狀期的長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短。
【關懷躁鬱症患者5要領】:
1.關心:在躁症急性發作時,要注意患者因情緒過度高亢而可能失控的行為。
2.預防:在鬱症發作時,要特別預防患者自殺。
3.支持:在患者發作後恢復正常時,要給予其正面情緒的支持,特別是不要對患者在發作期間的表現予以苛責,要體諒他們生病的痛苦與無奈,以免造成其自信心的受挫。
4.服藥:平時症狀未發作、情緒正常時,親友應設法使患者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以預防再發。
5.減壓:減少患者的壓力及給予適當的情緒支持,並持續給予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