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艷陽發威,台灣本島就像「烤蕃薯」般熱得發火,造成許多人一走出戶外沒幾分鐘,全身揮汗如雨。中醫師表示,流汗是人體散熱調節體溫、代謝身體部分廢物的正常生理機制,但是如果出汗量比一般人多或少,則屬異常現象,建議依個人體質和病況加以調理和改善。
夏天天氣熱,民眾常會感到頭部、腋下、手掌和腳掌部位的流汗量較多。行政院衛生署署立台中醫院中醫科醫師邱慧芳解釋,頭部屬於太陽經、少陽經和陽明經的彙合之處,陽氣、能量和體溫皆高於身體其他部位,必須透過排汗來調節溫度;腋下則因手臂經常和身體貼合,通風性較差,體溫提高,加上該部位汗腺發達,不僅容易出汗,如果未能及時擦乾汗水,甚至可能散發臭味。
經常開合使用的手掌,通風度較佳,原則上不會出現發汗量過多的問題,但是如果民眾長時間手握拳頭或持筆書寫,則可能因悶熱而手心冒汗,另外更嚴重的情況是汗腺異常,在沒有任何誘因就會引發「多汗症」。至於汗腺較不發達的腳掌部位,排汗量增多時,多是因長時間穿鞋子、密不透風所致。
除了毛孔和汗腺分佈之外,其他影響人體排汗機制的因素還包括毛孔開合功能、身體循環系統、是否罹患生理性疾病等。
邱慧芳中醫師表示,毛孔開合功能不佳的人,身體水分容易被排出體外,形成易流汗的體質。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容易因身體代謝速度快,增加排汗量;更年期婦女則會受到荷爾蒙影響,經常出現盜汗、潮紅的現象。另外,經常反覆進出冷氣室的民眾,則會因身體來不及調適溫差變化,容易在接觸高溫環境時,突然大量出汗。然而,身體代謝能力或氣血循環功能較差的人,則容易因少出汗而引發疾病。
以中醫觀點來看,「汗為心之液」,一旦人體排汗出現異常,不僅代表心臟功能可能受損,就連汗腺和自主神經系統也可能出現健康問題。中醫師認為,針對毛孔開合功能差的人,可以服用桂枝湯或可補氣滋心的生麥飲加以調理;身體循環或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則建議多運動,促進新陳代謝。
至於異常發汗部位是否代表某一臟腑功能受損,邱慧芳中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排汗與五臟六腑、十二經絡、氣血津液皆有關,治療時建議針對個人整體情況辯證論治,再給予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