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乳酸菌聯盟進行「亞洲兒童腸道菌相研究」,比較亞洲各國8~9歲兒童的腸道菌相,其中台灣、中國、日本兒童腸道好菌「雙岐桿菌」比例最高,分析其飲食習慣,以稻米、小麥為混合主食,肉類選擇也較均衡,是腸道菌相較佳的原因。
這份研究歷時1年,蒐集亞洲日本、中國、台灣、泰國、印尼共10個城市的兒童糞便,總計319個樣本來進行腸道菌研究,探討腸道菌相和地區、飲食習性的差異,亞洲乳酸菌聯盟代表渡邊博士今29日在台灣的研討會中,公布第一階段的研究報告。
渡邊博士表示,研究發現亞洲這5國的兒童,明顯有2大類腸道菌相的差異:台灣、中國、日本的兒童,腸道內以雙岐桿菌較多,飲食習慣以稻米和小麥為混合主食,肉類攝取則較為均衡,一般認為雙岐桿菌屬於好的腸道菌種。
至於泰國、印尼的兒童,腸道內則以普雷沃菌較多,渡邊幸一指出,這是一種分解碳水化合物為主的腸道菌,分析他們飲食主要吃米、肉類則多吃雞肉,目前普雷沃菌被視為是種伺機菌,也就是不清楚其在健康上的屬性,但這些國家兒童的腸道好菌-雙岐桿菌,明顯不如台、中、日的兒童多。
渡邊博士表示,若進一步與歐洲地區兒童比較,發現歐洲兒童腸道菌多是類桿菌,主要是分解蛋白質及脂肪,也反應出歐洲兒童飲食習慣以肉類為主,且他們的腸道好菌,也明顯不如這些亞洲國家。
參與這項研究的陽明大學生化所教授蔡英傑認為,第一階段成果顯示,國內目前雖然飲食有西化情形,但剛好達到一個平衡點,所以兒童的腸道菌相表現佳。第二階段將針對不同年齡層,進行腸道菌相的分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