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常見病兆,嚴重時甚至會失明與截肢,但是在神經內科門診中有一種「慢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症狀,與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容易混淆,兩者都會出現腳、手發麻現象,但是治療目標卻大大不同。
成大醫院神經部總醫師黃涵薇舉例,50歲的王先生是第2型糖尿病病患,已服藥控制5年,血糖控制尚可。求診前2年多起出現四肢末梢麻木的現象,診所醫師告知為糖尿病常見的周邊神經併發症,僅給予症狀治療;然而,求診前幾個月起,王先生的手腳麻木範圍逐漸延伸,甚至造成雙腳無力、走路不穩,行動需使用拐杖。
就醫檢查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值為7.5%,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等均為正常,四肢神經傳導檢查呈現多發性去髓鞘性神經病變,因此進一步進行腦脊髓液檢查,發現脊髓液中有蛋白質異常上升的現象,故診斷為慢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給予血漿置換術治療後,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於門診治療追蹤,肌力恢復良好,感覺症狀也大幅改善,已恢復正常生活。
黃涵薇醫師表示,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併發症之一,以對稱型遠端多發性神經病變為最常見的一種,這類病患的症狀為感覺遲鈍、麻木或感覺變異,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主要著重於儘可能良好控制血糖,以及針對麻痛等感覺症狀予以症狀治療。
而慢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則是一種免疫性週邊神經疾病,發生率約每年10萬人中0.5至1.6例,病理上以神經髓鞘的發炎破壞為主,臨床表現為漸進性對稱性肢體無力,病程可能延展兩個月以上甚至數年,治療可以選擇類固醇、免疫球蛋白注射、血漿置換術或是其他免疫抑制劑,約2/3的病人可有良好治療反應。
醫學文獻上也指出,約有10%的糖尿病病患其周邊神經病變,原因不只是糖尿病,可能是接觸神經毒素藥物、腎功能障礙、維生素缺乏等等引起。因此,當糖尿病患產生周邊神經病變症狀時,除了再次檢視血糖控制狀況之外,最好能尋求相關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及早得到適當的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