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民健康局的统计资料,台湾女性乳癌患者每年新增加约5000多人,跃居女性癌症发生率首位。目前乳癌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并且视病情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荷尔蒙治疗等方式。不过临床统计,约有1/3之乳癌患者终其一生,会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或其他骨关节的并发症,造成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受到限制。
台南奇美医学中心复健科主治医师许正澄指出,乳癌患者接受治疗后,常出现的问题包括有患侧上肢感觉异常、无力,肩部的活动度受限,患侧胸壁粘黏,颈部及上背部疼痛,患侧上肢淋巴水肿,乳房幻觉痛,及神经系统病变等情形,这些问题虽不会危及生命,却会让人感到不适,但透过复健治疗,可获得极大改善。
尤其若能在术前接受正确的卫教及复健概念,并开始呼吸训练,自手术后开始各项计画性复健疗程,出院后进行长期复健维持训练,不仅能有效改善术后的生活品质,同时接受化疗的患者病情也较为稳定。
许正澄医师表示,乳癌手术以局部肿瘤切除、术后乳房重建及腋下淋巴结清除为主,手术后约有1/3的患者,因腋下淋巴手术造成肩关节活动度不良、与五十肩类似的症状,颈、背部不适;还有部分病人在手术后数个月甚至数年后,产生淋巴水肿情形。
特别是,患者于术后因为怕伤口过度拉扯,不敢活动肩关节,最后导致肩关节腔沾黏,而使得肩关节活动受限,早期术后复健介入的主要原则为:在不影响伤口愈合的大前提下,以不引起过度疼痛为原则,尽早为患者做被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当伤口愈合、引流管拔除之后,鼓励病患做肩关节全方位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稍微加强上肢的肌力训练。若患者合并肩颈部肌肉僵硬疼痛时,适当的运动加上电刺激等物理治疗,也可使疼痛获得缓解。
除此之外,患者接受手术及放射线治疗后会影响淋巴系统的循环功能,进而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引起蜂窝组织炎,其影响范围包含上肢、乳房和躯干。淋巴水肿出现的时间因人而异,可在术后立即出现,或是数年之后才出现,但发生淋巴水肿的危险性是终其一生的。
预防淋巴水肿的原则,即是避免患肢过度负重、在患肢量血压、浸泡在冰水中或超过40度C的温水中、外伤和感染等。就患侧皮肤的照顾方面,建议常抹乳液,使皮肤保持潮湿及柔软,也可以用含油基的肥皂来取代中性肥皂,若一旦出现极小的伤口,也需要立即就医,因为淋巴水肿非常容易造成细菌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