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16/7/22 下午 08:28:40

“病后”人生如何面对?专家学者这样说

(關鍵字: 生病 , 高齡化 , 照護者 , 家庭 , 長照

勇敢说出心中想法

“为何是我?”、“为何会中风(生病)?”无论是突然或逐渐失能的病人,都可能因为身体的疼痛及心理压力,而感到愤怒、悲伤及无助。中风患者丧失平时最习以为常的语言、自主行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无法工作、人际互动,只能坐轮椅、拄拐杖,甚至卧床,依赖各种管线维生,仰赖照顾者帮忙喂食、处理大小便、盥洗沐浴。

种种障碍,会让患者自尊心受损、失去自我肯定价值,这种深深的失落及无助感,会左右患者的情绪,使人变得敏感多疑、闷闷不乐、看任何事情都不顺眼、乱发脾气,甚至怨恨世界。被照顾者往往很难自己走出忧伤,因此,旁人的协助也就更形重要。

第一步,应该让被照顾者充分表达自身对疾病的感受、情绪及想法,引导他们把心中的苦说出来,这样才能设法理清他们的需求。从情绪支持的观点来看,当疾病的痛苦有人愿意分担,感受到被他人关心体谅,被照顾者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时,才能更有勇气。

此外,照顾者和被照顾者都需要对疾病有完整的认识,才能从心理、行为上,妥善配合治疗与复健。以中风病人来说,及早复健有助于改善症状,进一步提升肢体功能;对于失智患者,虽然病程无法逆转、总会持续恶化,但积极复健,包括:持续人际互动及学习,多半能够推迟失智症状恶化的速度,保有更长时间的良好生活质量。

学习与疾病共处

造成失能、需要长期照顾的疾病,无论复健或治疗,往往不可能一夕之间就见到成效。被照顾者及照顾者都应该学习与疾病共处、自我接纳,接受无法回复到未生病前状态的现实,肯定所有复健治疗的大、小进展,并试着转化疾病的意义,例如:生病后,家人之间的感情是否更紧密?是否更懂得珍惜彼此相处的时间?

此外,患者更需要感到有机会做决定、为其他人付出以及人际互动,因此给予照护时,应该让患者在能力所及下,参与劳动、工作或简单地付出;即便是失语、无法书写的病人,也可透过手语、卡片或沟通板等辅助工具,让他们表达想法。如果可以走出病房或住家、机构,参与病友组织或互助支持团体,彼此分享经验以学习适应疾病的技巧,同时也可相互打气及鼓励。进一步还可透过宗教灵性活动、听音乐、精油按摩、园艺活动等,放松自己,也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

在传统的家族观念下,华人社会对于把家人送到护理之家或是赡养机构,往往会感到不安,甚至有罪恶感,被照顾者也很容易产生被遗弃的不好感受。台湾长期照顾发展协会全台湾联合会理事长崔麟祥提醒,不应该把将家人送到机构说成是“不得已的做法”,应该当成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照顾”。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先考虑被照顾者可能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护,再评估居家环境、家庭人力与经济状况,这样才能够选择出适合家庭及被照顾者的照护机构。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