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脑中风的患者约有70%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类型,常见症状包括头眼昏花、感觉麻木、意识不清,严重时可能出现肢体瘫痪,脑中风也是国人第三大死因。对于脑中风患者,国内已引进专门用于颅内动脉的血管支架,避免中风再度发生。
中华民国神经放射线医学会理事长郭万佑医师表示,台湾约80%脑中风患者属于缺血性中风,其中因颅内动脉狭窄而导致中风的比例将近3成,是西方人的3倍。过去这类病患多仅投以抗血栓药物控制,但每年中风再发生率高达18%,患者如同要面对一颗不定时炸弹。即使过去已有医师开始利用心脏冠状动脉支架进行治疗,但是,这类材质较硬,在曲折脆弱的颅内动脉血管中容易造成伤害,使得手术风险居高不下,病患望之却步。
台北荣总统计显示,2011年底,卫生署已核准引进最新的颅内动脉专用支架治疗技术,国外临床经验也证实此一技术可大幅降低53%的重大治疗风险,平均每年中风再发生率也可降至6.1%,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比药物治疗较佳。
神经放射线医学会秘书长张丰基医师指出,此一技术经过7年国际临床使用经验,手术成功率高达95%,大幅降低缺血性中风的每年再发生率。不仅如此,颅内专用支架是采用镍钛合金材质制成的自张式支架,在术后会随着人体体温缓缓扩张至理想的范围,不会因瞬间张力造成血管破裂,也能避免冠状动脉气球支架可能阻塞周边小血管的情形,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颅内专用支架的导线柔软有弹性,也较适合曲折脆弱的颅内血管,大幅减少过去利用冠状动脉支架时,穿刺或支架弯折的问题,重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从9.5%大幅降低到4.5%以下。
神经放射线医学会建议颅内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如果脑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服药后仍有脑缺血症状或曾轻微中风的话,可请神经放射线专科医师及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进行支架置放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