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1年的塑化剂事件吗?我们的生活总是被塑化剂影响,包括塑化剂食品、物品,甚至是药品,到底该如何预防?本篇将简单介绍塑化剂以及10大预防方式,女性一定要注意,尤其孕妇!
生活中的塑化剂,你真的了解吗?
塑化剂(英文:Plasticizer),是一种能让材料柔软、液化的添加剂,种类众多、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在日常生活中,塑化剂可帮助定香,如:香水、指甲油等,但2011年台湾发生了一起塑化剂事件,不肖厂商为了将食品乳化,将食品添加物中的起云剂,改以工业原料DEHP塑化剂替代,让全国人民开始重视「塑化剂」这项食安问题。
同年5月政府便祭出规定,市面上销售的五大类食品: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果酱果浆或果冻和胶囊锭状粉状之型态等食品,应提出相关标示与证明,否则禁止贩售。
塑化剂影响有哪些?孕妇需更加小心
根据《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撰文表示,2007年成大李佳璋教授研究发现,国内孕妇尿液中的塑化剂,为欧美国家的8~20倍;阳明大学蔡美莲教授也发现,国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塑化剂,是德国人的3倍,由此可知,塑化剂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4类塑化剂影响,不可不知
人体内有许多激素,塑化剂则是一种「环境贺尔蒙」,若是长期接触、暴露其中,便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进而干扰细胞代谢的正常运作,必须特别注意!
除塑化剂食品外,这些物品也会有!
说到含有塑化剂食品,大家不免联想到:手摇饮料杯、微波食品,但你知道吗?其实生活中这些物品也有塑化剂!
【塑胶便当盒】
塑胶袋、塑胶容器都含有少量的塑化剂,食物在加热的同时,塑化剂也会跟着增加,除了少吃微波食品外,建议食品适度加热即可,不要完全加热。
【保鲜膜】
许多人都会用保鲜膜封住剩菜、隔日再加热,但须注意一定要距离食物2公分以上、且勿接触含有油质的食物,如:肉类、鱼类等。
【婴幼儿物品】
婴幼儿所使用的餐具、奶嘴、玩具和地上的巧拼等都要谨慎挑选!欧盟也于1999年规定,3岁以下幼童物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须符合规范。
【女性化妆品】
爱擦指甲油的女性要注意了,包括香水、香氛蜡烛、香气沐浴乳和口红,塑化剂都有可能藉由呼吸系统、皮肤等方式进入体内。
【其他】
如:药品的膜衣、胶囊、刮胡膏、香皂和牙膏。
如何预防塑化剂?10个生活习惯养成
看完上述的塑化剂食品与物品后,民众可知塑化剂影响极大,那么该如何预防呢?
1.传统市场尽量自备容器、小保温袋,避免使用塑胶袋打包
2.尽量少吃微波食品、以盖子取代保鲜膜
3.少吃动物的皮和内脏
4.少用香味过重、塑化剂超量的化妆品、保养品
5.孩童玩具须注意标示,接触后请勤洗手
6.若需要高温加热,可使用陶瓷、不锈钢和玻璃替代
7.多喝水、多吃蔬果等十字花科食物、多运动以利排汗排毒
8.少吃加工食品、油炸物和甜食
9.药品、保健食品不宜过量
10.多吃大豆类食物,如:黄豆、毛豆等
小编贴心提醒: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台湾人接触更是频繁,因此「预防胜于治疗」,平常就该养成上述10大良好习惯,降低生活中的塑化剂威胁。
本文由《MamiBuy》授权,原文出自于「塑化剂影响不孕、性早熟… 孕妇孩童需注意,这10点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