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顾的方法,我推荐书写「回顾笔记」。我参加讲座或学习其他事情时,都会制作回顾笔记,帮助自己牢牢记住内容。回顾笔记的好处如下。
第一个好处,可以促进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
当你有越多机会回顾学习过的内容,那些内容就更可能转存入长期记忆;转存至长期记忆区,未来也更容易回想。如此一来,便会对你的考试表现带来正面影响。
第二个好处,回顾笔记可以帮助你有系统地整理资讯。
第四章已经提过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法不是只捕捉单点资讯,更要将各点串连成线,并勾勒出面。建造立体结构,组织化所有资讯。而制作学习笔记可以充分发挥系统化学习的效果。
不妨透过回顾笔记,整理之前学到的内容,资讯跟资讯之间就更容易产生灵活的连结,促进灵光一闪,发现「原来这个单元的内容,和这一次学习的内容有这种关系」。
这种天外飞来一笔的灵感和发现,对我们的大脑来说可是珍贵无比的资源。因为冒出灵感、有所发现的瞬间,通常都伴随着情感。而伴随情感的学习可以刺激大脑,知识会升华,更具冲击力。系统化学习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启发。
第三个好处,制作回顾笔记一天只会花上你五分钟的时间。
我们不需要耗费几十分钟,只要在结束一天的学习后,马上翻开回顾笔记,快速重温刚才学习的内容即可。
时间大约五分钟就够了。如果花太长时间回顾,大脑反而会觉得很麻烦,导致你躲避回顾的机会。
至于书写回顾笔记的时机,最好是读完书后马上开始。如果有办法养成睡前回顾的习惯,也可以睡前再整理回顾笔记。只不过想要改变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假设一天念书时间两小时,那就在读完两小时的书后马上写回顾笔记,如此可以省下之后特地打开笔记的麻烦,养成自然而然「读书后回顾」的习惯。
为了养成习惯,请要求自己「念完书后立刻回顾五分钟」。
「回顾笔记」的大小
接下来要告诉各位回顾笔记里头的详细内容。
先从笔记本的尺寸来说,总之挑自己喜欢的大小就好。偶尔有人会问我:「可不可以用自己习惯的记事本备注栏,充当回顾笔记?」我不太建议这么做。最好准备一本专门写回顾笔记的笔记本,才能专心回顾学习重点。
笔记上若出现行程表之类的多余资讯,对大脑来说都会造成干扰。而且回顾时很可能因此分心,开始在意自己「隔天有没有什么安排」。注意力一旦分散,回顾就得从头来过了。
顺带分享,我自己喜欢用A4大小的方格笔记本,尺寸比一般笔记本大,笔记本空间大一些较方便书写。
由于我的次要学习模式为视觉类型,所以字通常写得比较大,并且书写时会区分颜色,提高回顾的效果。
不过前阵子我在讲座上分享这件事情时,有位女性学员告诉我,女生会背出门的包包大多装不下A4大小的笔记本,因此有些人会选购较小的笔记本当作回顾笔记,比较容易放进包包。
既然花钱买了回顾笔记,摆着好看岂不浪费?像这位小姐的顾虑也很值得参考。
「回顾笔记」上该写什么
接下来介绍回顾笔记内该写的内容。
①日期
②今天学习的重点
③发现的事情
④想要深入学习的部分和问题
不妨先参考以上四点来制作回顾笔记。在整理今天学到的重点部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口气写下所有当天学到的内容。就人类的大脑功能来说,想要一字不漏记住学过的内容,根本是天方夜谭,因为人类大脑在学习进行途中,会忘掉大部分的事情。
无论面对任何事情,跨出崭新一步的诀窍都是「降低心理门槛」。刚开始尝试新事物时,任谁都会卯足全力,花费各种心思。但一开始的兴致越高昂,计画往往也越容易中途受挫。若还没习惯就设立复杂规定,大脑只会嫌麻烦、难办,进而选择回避。
前面提过,我曾经为了摆脱早上赖床的毛病,约了当时的学员一起进行「晨间谘商马拉松」。多亏了那为期三周的计画,我成功克服了早起障碍。现在回想起来,晨间谘商马拉松其实内容相当单纯,而这也是计画能够持续下去的一大原因。
这个三人社团只有一条规定:「早上七点连上Skype就对了」。
这个简洁有力的规则无可挑剔。假如增设条件,例如「前一天晚上八点前,事先联络社团成员决定早上要讨论的主题」,这个社团恐怕无法运作得这么顺利。
虽然事先提出学习内容对于研讨会本身很有帮助,但当时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参加者早起的习惯」。根据这个目标来看,前一天有没有提出主题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一开始尽量降低行动门槛,养成习惯后再慢慢提高。我透过自己的经验,体认到简化运作机制才是持续行动的祕诀。
回顾笔记的内容,就从你念完书后还记得的资讯里,选择自己觉得特别重要的部分即可。将你认为重要的部分,转换成实际的言语写在笔记上。
那些直到动笔写下时都还清楚记得的内容,通常也是伴随着感受或发现、冲击力特别强的学习经验。
我参加完讲座或读书会后,也会透过文字记录学习重点,例如:「构筑公司体系的重点在于○○和○○。而为了达成○○,必须注意以下三点……」我们的大脑有个特色,在于「可藉由语言梳理想法」。回顾学习内容并实际写下来,也能整理脑内的资讯。
别忘了我们有一次五分钟的时间限制,所以学习重点不必整理成长篇大论。即便想写的内容再多,最好还是不要超过三点。请过滤出最重要的事项,写完后继续往下进行。
其实「整理发现」的行为就是回顾笔记的最大特色。一般人念书顶多整理完资讯就作罢,但这样可算不上真正的学习。止步于获得知识的阶段,其实还无法真正提高学习成效。
若想察觉到自己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你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能力—关注自己内心的变化。
这种意识在脑科学上称作「递回意识」,又称为「自我意识」。
递回意识即为反求诸己。关注自我内在而非外界与他人,觉察自己感觉到什么、追求什么、为什么而烦恼、面临什么课题。像这样凝视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状态,就是递回意识。
这是我们人类特有的高等意识状态。平时不习惯观察自己内心变化的人,这个步骤可能会辛苦一点,然而想要提高大脑的学习效果,除了反覆学习之外,我们同时需要「冲击力」这项要素;而要增加冲击力,我们需要情绪、感触来催化。在此,我用「发现」来描述这个过程。
当你写下自己的发现时,注意力必须转向内心,观察变化,而非单纯整理既有资讯。
话虽如此,不习惯面对自我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一步很难做到。
以下举出三个有助于写出发现的提问范例,供各位参考。当你想不到自己有什么发现时,可以藉着这些问题思考。
问题一:我从这次的学习内容中注意到了什么?
问题二:我对什么样的内容有所感触、有所体悟?
问题三:我是否冒出了某些灵感或想法?
这些问题都可以促进你觉察自己的内心变化。试着具体写下你注意到的内容吧。
人在学习自己有兴趣的领域时最有热忱。例如喜欢钟表的人,不必三催四请也会自己深入了解钟表的各种知识。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如果能营造出「对于学习○○非常热衷」的心理状态,不用他人叮咛,你自然会拨出念书的时间,而且人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也可以想见优秀的学习表现。
为此,我们要具体写出「想深入学习的事情」,花点心思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回顾笔记上清楚写下这个项目,即可提高自己隔天之后的读书动力。
详实记载回顾笔记的4点事项,好好利用「念完书后的五分钟」,认真思索这四个项目。相信你也可以体会到脑中资讯获得整理的效果。
本文出自今周刊出版社《大脑最适学习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