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是一种脑部退化性疾病,当脑部的黑质细胞退化并大量死亡,到只剩下20%时,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量就不足以支应运动神经传导,进而让患者产生不自主颤抖、肌肉僵直、行动缓慢吃力及丧失平衡感等运动功能异常症状。好发年龄约在50岁到 60岁,目前并无有效方式做修复治疗,但是有科学研究证明,透过注射G-CSF来驱动自体CD34干细胞的方式,可能有助提升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生活品质。
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多年的林佳静教授,任教于宜兰大学,长期关注抗老化及干细胞领域的研究。17年前,林教授的母亲手脚开始会不自主颤抖,就医诊断罹患巴金森氏症。不忍见母亲受病苦,更盼延长母亲寿命,林佳静教授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希望找出延缓母亲病情恶化及身体疼痛的良方。林教授开始着手研究将G-CSF组合SCF及微晶球包裹技术,期望当作林妈妈日常营养补充。经过多年研究,林教授终于成功研发出此专利技术。
CD34是血液干细胞膜表面上的特殊蛋白,属于骨髓干细胞生长因子,是刺激骨髓产生自体干细胞最重要的讯息,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成其他功能细胞的能力。长年致力于健康研究的陈昌平医师表示,根据国内外再生医学的临床研究,活化CD34造血干细胞能够修复身体机能。因此若给予巴金森氏症患者提升CD34造血干细胞,则脑部黑细胞就有机会被活化。目前CD34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范围包含抗老化、脑部疾患、癌症化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林佳静教授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活性蛋白经过微晶球包覆,可以避免服用时被胃酸消化,而能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送入骨髓产生干细胞,进而修补损伤的脑区,对巴金森氏症模式小鼠的脑部具有修复再生的现象。
近日林佳静教授与陈昌平医师共同发表《干细胞营养学》新书,呼吁社会大众以正确的观念及生活习惯,启动自体干细胞活化的钥匙,增加免疫力、修复力,并降低老年慢性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