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喘如何诊断?
要进行气喘的诊断,要由两个面相着手,其一:要确认临床呼吸道症状的病史,包含:喘鸣、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其二:可变化的呼气气流受阻。症状和气流受阻程度会随时间而变化。
气喘的治疗
气喘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目标应建立在医疗团队与病人的共识上,包括:改善症状及降低未来发作的风险。而治疗策略则是以“气喘控制为导向之管理”,包含:诊断、评估病情、调整药物到检视治疗反应,是一个持续性的循环。
治疗气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型药物及缓解型药物
● 控制型药物(治本)
这类型药物可治疗呼吸道发炎、控制症状,并降低未来发生气喘急性恶化的风险,规律的使用此类药物才能达到良好控制。如:吸入型类固醇、长效型乙型交感神经刺激剂、长效型抗胆碱吸入剂、口服类固醇、白三烯素修饰剂或茶碱类等。
● 缓解型药物(救急、治标)
这类型药物可立即达到支气管扩张效果,多用于气喘急性恶化时使用。此类药物皆为短效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如:短效乙二型交感神经刺激剂。
● 严重型气喘病人的附加治疗
当病人已规律使用多种控制型药物,并针对危险因子进行处置后,气喘症状仍然控制不佳或经常出现急性恶化,则应考虑使用附加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类固醇、抗免疫球蛋白E(抗IgE)(Omalizumab,台湾第一个上市治疗严重气喘的生物制剂)及抗乙酰胆碱药物(Tiotropium)。
随着科技进步及工业革命,空气污染、增加过敏原的曝露,气喘病患与日俱增,俨然成了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但面对气喘并不可怕,只怕错误的观念以致延误或药物的遵嘱性不良。病患和医疗团队都应该以达到良好的气喘控制作为治疗目标,共同制定治疗计划,不要忘了绝大多数的气喘病患都是可以获得良好的控制并且重拾正常生活,就让我们一起自在呼吸享受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