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7/8 下午 04:53:58

使用玻璃、不銹鋼吸管卻苦於清潔?譚敦慈教你清潔各式環保餐具,使用更安心

(關鍵字: 清潔 , 玻璃 , 譚敦慈 , 環保餐具 , 不銹鋼 , 環保吸管

環保風氣盛行,現在許多人隨身攜帶環保餐具、吸管,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健康又愛護環境!不過吸管材質百百種,應該怎麼挑?隨身餐具如何清潔最安心?民眾最信賴的安心指標譚敦慈老師,教大家如何安心使用環保餐具!

環保吸管

自環保署在部份場所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之後,「以口就杯」與環保吸管就成了大家矚目的焦點,目前市面共有四種常見的環保吸管,大家要懂得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習慣的材質,也要注意使用前後的清洗和保養。每次使用環保吸管後,若無法立即清洗,可先用白開水簡單沖過。

不鏽鋼吸管

選用304或316不鏽鋼材質

316或304不鏽鋼材質品質穩定,不鏽鋼的優點是硬度高、耐用,使用較為安全。

硬度高導熱快 使用須注意

不鏽鋼的導熱速度較快,喝熱飲時須更加小心,以免被燙傷。

Tips:使用不鏽鋼吸管時最好不要邊走邊喝,意外發生時易戳傷。若有咬吸管習慣,小心不要太用力,一不小心可能會讓牙齒缺一角。

不鏽鋼吸管新餐具清潔

不鏽鋼在製作打磨時須添加油脂,因此易殘留黑色油汙。建議不鏽鋼吸管買回家後,先進行新餐具清洗、消毒。

步驟1

廚房紙巾沾點食用油,捲成長條形,用小刷子將紙巾整條穿過吸管。

步驟2

使用中性清潔劑加水浸泡,並仔細清洗乾淨,將不鏽鋼吸管放進冷水中,加熱煮沸2~3分鐘,拿起來沖洗乾淨即可。

玻璃吸管

選透明無色

雖然大多數產品出廠時都須檢驗合格,但使用久了,可能出現顏料溶解,造成重金屬殘留的風險。建議選購時最好以「透明無色」為主,才能避免重金屬汙染的疑慮。也要選標示「不含鉛」的品項。

避免給小孩使用

玻璃吸管的缺點是容易破裂,有咬吸管習慣的人並不適合使用。為了安全起見,建議也不要讓小朋友使用。

玻璃吸管新餐具清潔

第一次使用玻璃吸管時,請以中性清潔劑加水刷洗乾淨,瀝乾後再開始使用。

竹吸管

挑選有上生漆防水的產品

竹子是天然材質,而且不易破裂,安全度相對較高。建議選購竹吸管時,應以內外皆磨得光滑,並且有上生漆、防水的產品較安全。

清洗後一定要擦乾或瀝乾

使用竹吸管後須立刻清洗,並且一定要擦乾或瀝乾,避免發霉。

出現毛刺或裂縫即更換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竹子容易發霉,造成食安隱憂。因此,使用一段時間後,若因磨損出現毛刺或裂縫,建議更換。

矽膠吸管

環保好收納

矽膠餐具不但環保而且好收納,便於攜帶,因此很受大眾歡迎。

味覺敏感者請注意使用

矽膠塑料的味道較重,即使長時間用水浸泡也很難去除,加上矽膠本身易吸附味道,味覺較敏感的人可能會覺得聞起來不太舒服。

矽膠吸管新餐具清潔

剛買回來的矽膠吸管,建議先用清潔劑好好清洗,之後再用熱水浸泡消毒。

步驟1

先用中性清潔劑,仔細清洗矽膠吸管。

步驟2

用熱水浸泡消毒。

矽膠吸管無毒清潔

使用矽膠吸管後,記得要經常泡水或用中性清潔劑浸泡、洗淨,而且須充分晾乾,才能避免滋生霉菌。

矽膠本來就容易吸附味道,若用矽膠吸管喝飲料,味道混雜,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因此要經常泡水或泡中性清潔劑,並充分晾乾。

保鮮用品

保鮮盒是最常拿來保存食物的好用容器,材質不同,適用的盛裝食品也不同,如何無毒清洗跟安心使用,是現代人必備的知識!

保鮮盒

選耐熱玻璃或不鏽鋼材質

保鮮盒方便又環保,加上密封性高,可以延長食物保存的時間。保鮮盒的材質非常多,以耐熱玻璃及不鏽鋼材質較安全,即使熱食或酸性食物也能安心使用。

塑膠材質用來裝蔬果或無油無酸食物 圖:P085-2

塑膠材質的保鮮盒建議以裝蔬果或無油、無酸的食物為主,才不會有塑化劑溶出的問題。

膠條須拆下清洗

每次使用後,都要將保鮮盒蓋上的密封圈膠條拆下來清洗並且晾乾,否則容易發霉。

【選購】蜂蠟布、樹蠟布

蜂蠟布及樹蠟布的原料單純、無毒,也可重複使用,是保鮮用品的新選擇。雖然「蠟」本身安全,但布上面的顏料可能會有重金屬殘留,建議若要包裹食物,最好還是選擇白色、沒有圖案的, 而布料也是以原始棉布為主,沒有經過漂白的,用起來更安心。

本文選自三采文化《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雙書特別版.家家戶戶必備:安心廚房食典+安心生活圖典】》一書/譚敦慈著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