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10/5 下午 06:00:17

術前誤診糾紛佔4成!器官切除爭議居榜首

──【白割了專題】

(關鍵字: 醫療糾紛 , 張苙雲 , 植物人

開刀令人害怕,但最害怕的是醫師術前誤診,致人於死;不只是患者家屬心中難掩的痛,更是醫師與患者間永遠無法彌補的悔恨傷痕。根據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的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短短10年內台灣地區民眾投訴的醫療糾紛,多達3400餘件,其中高達4成5術前誤診,以及器官切除最具爭議。

開刀最具高風險,醫師開刀過程疏失致人於死,不只是患者家屬心中難掩的痛,更是醫師與患者間永遠無法彌補的悔恨傷痕。
開刀最具高風險,醫師開刀過程疏失致人於死,不只是患者家屬心中難掩的痛,更是醫師與患者間永遠無法彌補的悔恨傷痕。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前董事長張苙雲指出,依據96年統計發現,術前誤診多以疑似癌症,而進行胃、肝、大腸或乳房等器官切除為主;或是未看出骨折,只當一般挫傷處理,亦或是心肌梗塞當成腸脹氣,或是直腸癌誤診為痔瘡、胃出血以膽結石治療等狀況居多,而醫師往往以器官切除處理,造成患者抱憾終身。

而手術開刀爭議的類型有:術前醫師告知,成功率達99%或失敗率僅萬分之一,結果手術後病人陷入昏迷,甚至死亡;手術原為切除A器官,卻造成B器官損傷或誤傷附近神經,甚至因而須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手術;手術結果不如預期等。

事實上,手術開刀有其風險及不確定性。只是,民眾冀求手術失敗的原因,是來自於這些不可預測的因素,而不是「該做而未做」、「應注意而未注意」、「應補救而未補救」等疏忽鑄成。諸如個案中呈現的:手術刀、紗布留在體內忘了取出,未進行必要的檢查,就直接建議開刀,事後卻證實,並不須要切除或問題病源根本不在此等異常情形。

張苙雲說,民眾並非醫學專業,求醫時抱著的是信任醫師的心態,會懷疑處理失當,多半是手術結果與醫師術前告知的並不相同,或參考其他醫師意見,或依常理判斷有問題等進行推論。至於手術失敗的真相,究竟是醫師的疏忽還是不可避免的風險,只有開刀房現場清醒的人才知道。

針對這最具爭議的手術問題,醫改會只能一再呼籲,拜託醫師看診時,一定請小心再小心;而民眾的自保之道是,除非是緊急手術的開刀,一定要在「手術前」,列清楚不適的症狀和想問的問題,有禮貌地請教醫師,有疑問處應當面問清楚。

診斷後,當醫師建議要開刀或告知為重大疾病後,可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找另一位同樣專科領域的醫師再次確認。

治療中,如果遵從醫師指示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仍然沒有改善,不妨試著請教醫師,「為什麼會這樣?」若無法得到答覆,應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並且條列不適情形與治療歷程,尋求另一位師協助。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