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异位症若造成经血量过大,切除子宫非必要手段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顾名思义,「异位」就是不在原本、正确的位置,原本应该生长在子宫内膜层的内膜组织,却跑到子宫外的地方生长,即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自体免疫、遗传、剖腹产或在胚胎时期先天形成有关,医学上普遍认为应是经血逆流至腹腔中,导致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腔以外的地方生长,不正常植床于卵巢、子宫及肠道等,当子宫内膜组织跑到卵巢,称为巧克力囊肿;跑到子宫肌肉层生长,即为子宫肌腺症。
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会出现经痛、经血量过大情形,若长期月经量都过大,极有可能造成慢性贫血,有些女性甚至脸色苍白、血红素过低、严重到必须输血的状况,患者会考虑切除子宫。事实上,只要对症有耐心以药物治疗,定期追踪,有机会能改善症状,不须采用切除子宫的最后手段。
一般而言,妇产科医师可由内诊初步判断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藉由超音波能研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位置,是否有子宫肌腺症或巧克力囊肿;透过腹腔镜检查或子宫镜检查,则能更加确定病灶。
另外,林正权医师指出,一般人会将经血量大归罪于肌瘤或息肉,其实我们发现肌瘤或息肉时,它们都还在那边原封不动,就像小草一样,你若没拔它时,草的断部就不会流出汁来,皮肤的结痂若不硬扯,患部就不会流血,因此经血应该不是来自于肌瘤或息肉本身,而应该来自于它们以外的地方,有人会说,它们会导致子宫收缩不好,这更明显指出是它们以外的地方出血,所以为了它们去切除子宫是很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