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肆虐全台,门诊发现,热伤害病例有持续攀升趋势。医生指出,当温度升高,不论室内或是户外,都有可能发生热伤害,且有可能造成职业伤害。呼吁民众平日应多喝水、减少暴露高温环境,若有身体不适,应即刻就医。
连月高温炎热,让台湾“缺电”再度拉起警报。为因应电力吃紧,行政院针对所属公务机关,采取紧急限电措施,规定上班日下午1时至3时,要关闭冷气节电,但是此举却引起不少公务人员,或是洽公民众怨声载道,担心室内高温会造成热伤害。
室内高温 小心热伤害
台北慈济医院职业医学科赖育民主任指出,热伤害又称热病,主要是因潮湿与闷热环境,使人体排汗蒸发散热的功能减低,造成身体不适。若长期处在高温密闭空间,也会造成热伤害,甚至也有可能造成职业伤害。
另外,临床观察也发现,热伤害好发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老人及小孩,户外及高温环境工作者、服用某些慢性病药物及感冒药(参见附表),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能力而较易诱发“热伤害”。
较常见的热伤害有以下几种:
1.热抽筋(heat cramps):患者的肌肉会抽筋疼痛,可能觉得虚弱,但意识很清楚,核心体温不会升高或轻微升高。
2.热晕厥(heat syncope):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的人,因回流不顺的血液局限在下肢,或是过度流汗,造成血液浓稠与低血容,或是皮表微血管因炎热扩张,使得血液局限在皮肤。基于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使脑部血液灌流不足,因而发生晕厥现象,核心体温不会升高或轻微升高。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与中暑(heatstroke):这两个症状代表同一个病程中(体温上升与多重器官衰竭)的不同阶段。早期症状包括疲惫、虚弱、头痛、意识混乱或有幻觉、步态不稳及失去方向感,然后是肌张力丧失,有时会有痉挛、昏迷;也常伴随低血压、脉搏和呼吸浅快、核心体温(可量肛温或耳温)上升(超过摄氏38度)等现象。如果体温超过摄氏41度,死亡率就变得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