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对家人的爱
“○○,说话是很直觉式的,有时候,无法练习,无法思考,伤害就造成了。但是,文字不会这样,书写是缓慢的,必须用爱研墨,用情句读,才有机会成章成篇。你翻一翻这本书,都是在战争炮火下,失去母亲疼爱的孩子们。战争至今没有停止过,最大受害者依然是孩子。他们的成长,家人势必缺席。一百零一位失去母亲,失去童年的孩子,是命运让他们的记忆,失去被亲人照养、关爱的机会。只是,这样的文字是否能唤醒我们反战的决心与良知?同时,是否也提醒我们,该好好珍惜眼前拥有的感情?”我试图唤起他对家人的孺慕之情。
“他是不是个记者?我在找小论文数据的时候,爸爸告诉我《车诺比的悲鸣》这本书真实呈现车诺比核灾的真相: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作者写,那天晚上我听到声响,探头望向窗外。他说:‘反应炉失火了,我马上回来。’我没有亲眼看到爆炸,只看到火焰。所有东西都在发亮。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热气逼人。他一直没回来…… ”孩子说起父亲帮他找数据的脸部线条,柔和了。
“○○,人的一生要走得远,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念,无论风吹雨飘,梦想的力量,可以积累一步一脚印,让我们走到目的地。或许,站在路口,茫然忐忑,无所适从,或许,望向远方,众声喧哗,无从判读。总有那么一刻,看不清楚的,或许能在阅读过的文字中看见一点微亮,让你继续昂首阔步,安稳踏实地前行。《我还是想你,妈妈》是我想送你们一家人的礼物,拿着它回家吧!”
我温柔地说着,孩子点点头地走了。
孩子家人回送我的书
那天,孩子在教室里缺席了,但我坚定地知道:他与家人的关系不再相互缺席。因为他们一家人,都是爱书人。终究会明白:好的,坏的,光明的,灰暗的,都是我们的人生。真心把自己掏空,重新归零,有些新的思维,新的感知,会被瞬间启动。有些疑问与困顿,在文字中会被解开。
有一天,那一家人在我的办公室案头放了一本《麦田捕手》。
我就站在悬崖边,守望这群孩子,如果有哪个顽皮的孩子跑到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孩子们都喜欢狂奔,常常不知道自己正往哪里跑,我必须适时捉住他们,我只想当麦田里的捕手。
我用一本书告诉他们家人的重要。他们用一本书,让我在面对价值崩坏时,仍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我只想当麦田里的捕手。
阅读,疗愈了我们(十一)
《当我提笔写下你──你就来到我面前》张曼娟著
‧虽然我们都是打字之人了,所幸仍愿意给彼此写信、卡片与明信片。这样的书写,是一种贴近,是望着你的眼睛跟你说话,对我来说,无比珍贵。
《假性孤儿──他们不是不爱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林赛‧吉普森著
‧童年缺乏情感互动的人,不论男女,通常不相信有人会爱上“真正的”自己。他们深信,想要拉近双方的关系就必须扮演以对方为重的角色。
《家人这种病》下重晓子著
‧家人之间,只要如微风徐徐吹过就好。如果彼此靠得太紧,反而看不清楚对方,再加上家庭有排他性格,所以实在没有比家庭还令人感到费劲吃力的。
‧若是一个人不能享受孤独的话,就算家人在身边也无法享受孤单。
《红婴仔》简媜著
‧做母亲的是回不了头的。我本不应踏入钢丝网罟,如今既入,当然没有抽身的道理。我只是嫌怪自己不够强壮,怕无法保护孩子、承受灾厄。
‧换一副心情想,其实,亲伦缘法里本就含藏离别种籽。脐带断,小婴儿才有活路。想想我自己是怎么离开父母的,孩子也会循同样的路离开我。
本文出自宝瓶文化《疗愈26颗破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