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16/8/19 上午 09:27:21

想提升孩子创造力?别只给答案,要给有意思的问题

(關鍵字: 創意 , 思考 , 創造力 , PPT , 問題

葛拉威尔的报导中也引用了实验证据,证明同样一场演讲,如果不使用PPT,事后三天听者平均能够记得的内容远超过使用PPT场次的听者。还有,没有PPT场次的听众听到的内容歧异性,也远远超过使用PPT场次的听众。换句话说,原本为了让演讲效果更好的工具,实质上带来的是让现场听众不必主动、专注听讲者在说什么,只要把PPT上呈现的摘要记起来就好了。

PPT、视觉热闹,这是潮流,我当然无力改变,但我至少可以做个人的一点努力──我可以不当帮凶。尤其是在台湾,大部分人在五感中几乎都只剩下对于视觉的依赖,听觉远远缺乏开发,人们听不到细腻的声音,也很难专注用听觉来吸收任何信息,我更不愿见到更进一步朝视觉倾斜的发展。

读过葛拉威尔报导后,我就都不用PPT了。这意味着,每一堂课、每一场演讲,我只能靠说话的内容来传达一切,没有文字、没有画面、没有音乐、没有动画。请相信我,这是个辛苦且麻烦的坚持,多增加了上课与演讲的难度,但这些年下来,我累积了一点资格可以说:这也是个值得的坚持。

在坚持的过程中,我掌握到了如何让听者愿意听下去的关键──邀请他们跟着我一起思考,让他们好奇从这件事要联系到什么样的其他事上,又要如何连结。一言以蔽之,不要说那么多what,而是一直给why和How;不要说那么多答案,而给有意思的问题,激起好奇心。是的,好奇能够最有效激发注意力。而主动一起思考的听众,是最好的听众,也是最能在过程中吸收最多的听众。

多年如此的坚持,应该让我有资格再说一次:台湾的教育教了太多What,相对不教Why 或How。教事实、教标准答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必然很难专注;只有从“为什么”、“如何”的问题出发,才能够使得学生主动专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学会思考、评断,而不光是背诵答案、人云亦云。

本文出自时报文化《勇敢地为孩子改变:给台湾家长的一封长信》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