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爱敷面膜,有些人把面膜当保养品天天敷,有些人为充分发挥面膜效益而敷到面膜变干,但也有些人为了省钱,跟着坊间美容书籍自制水果或中药面膜。皮肤科医师表示,除了上述的敷脸错误观念之外,还有许多面膜迷思有待破解。
迷思一/生理期敷面膜的效果比较好?
台大医院皮肤部主治医师蔡呈芳表示,女性体内含有黄体素和雌激素两种荷尔蒙,月经期间的黄体素分泌增加,雌激素下降,皮肤角层代谢功能变差,反而使皮肤穿透性变好,更容易吸收面膜中的成分。不过,此时因雌激素低的关系,皮肤本身就比较容易发炎、过敏,若再不当或过度使用,皮肤反而会因吸收太多产品中的刺激物质,如防腐剂、抑菌剂,而引发更严重的肌肤问题。
迷思二/面膜可以天天敷?
医学临床上,面膜仅具有「特殊加强」效果,使用频率需视产品成分的浓度和剂量而定,正常情况下,皮肤的生理需求有临界点,也就是说敷脸的次数过于频繁,肌肤吸收的有效成分也不见得会呈线性增加,但每敷脸一次就清洗一次,反而会因过度清洁,洗去角质保护层和抵抗力,造成过度吸收过敏物质而引发红肿、搔痒等过敏反应。
建议每周敷脸不要超过2次,每次10至15分钟即可,以免爱美不成,反而损害肌肤。
迷思三/洗澡时敷面膜效果会更好?
洗澡时的体温和皮肤含水量高,对于面膜成分的吸收性也较好,但相对地也会增加刺激和过敏物质的吸收量,发挥效应可能不只限于局部皮肤,可能渗入人体,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
迷思四/面膜敷越厚,效果越好?
蔡呈芳医师表示,敷脸效果与面膜厚薄度的关系不大,通常与药剂浓度有关。安全剂量和使用方式下,皮肤产生副作用的机率较低,但有些面膜为了强调效果,会添加含药成分,民众若过度使用就会产生红肿、干痒、过敏的面子困扰。
坊间常见含药成分的面膜,包括:添加类固醇以达镇定、消炎效果;使用抗生素改善粉刺和痘痘肌;添加药品级美白成分促进黑色素代谢。
迷思五/DIY天然面膜较安全?
常有民众利用绿豆粉、柠檬片、蛋黄等天然食材自制面膜,但一般食材并非无菌,虽然正常皮肤具有抗菌能力,但皮肤对食物养分的吸收度不如肠胃,且食材中的有效成分是否能够完全被解离出来、浓度是否足够,都是个大疑问。
迷思六/敷脸可取代正常保养程序?
医学上认为面膜仅具有「特殊强化」的效果,与一般保养品的作用不同,无法完全取代,建议民众敷脸后仍应涂抹乳液以完成正规保养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