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低溫報到、陽光日照較少,加上快接近年底了,應酬喝酒、容易肥胖,於是,皮膚科門診發現有乾癬大爆發的現象!患者主訴在上臂、小腿前側,或身體軀幹與頭皮,開始冒出乾癬的4大特徵:紅、腫、癢、脫屑。嚴重的人還會出現傷口、流湯或滲血,十分痛苦。避免乾癬持續惡化,皮膚科醫師呼籲,針對乾癬的治療有口訣「及早治療早治癒、晚治共病難挽回」。
台灣一年約有超過5萬人因乾癬或乾癬關節炎就醫
乾癬的盛行率約為千分之0.23,其中約有6%到24%的患者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估計台灣一年約有超過5萬人因乾癬或乾癬關節炎就醫,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暨情人湖院區皮膚科許仲瑤主任表示,臨床上看到不少乾癬患者因為擔心服用類固醇以為會有副作用,所以選擇偏方治療,例如泡藥湯泡至全身皮膚像燒燙傷,以及皮膚滲出發炎膿汁,原來已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險釀敗血症,才緊急送醫。
乾癬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行走寸步難行
一旦乾癬變得愈來愈嚴重,就要小心可能併發為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根據臨床發現,乾癬患者平均病史長達10年,如果控制不佳,就有可能合併關節炎,以及罹患心臟病、腎臟病、淋巴癌、發炎性腸道疾病,甚至憂鬱症等。其中乾癬性關節炎會造成關節變形、行走寸步難行,也比較難以靠藥物治癒。因此,乾癬患者應該破除用藥迷思,像是「乾癬無法治癒」、「早治晚治都沒有差異」、「擔心使用類固醇有副作用」等,才能有機會達到早治療早治癒的目標,避免惡化併發乾癬性關節炎。
許仲瑤主任指出,近年乾癬治療選擇越來越多,除照光外還有生物製劑治療,患者經適當治療後,有機會可以將疾病控制到不影響日常生活、外觀上也看不出病灶,達到所謂的「治癒」目標。
乾癬評估兩大客觀指標:一為體表面積、二為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
目前乾癬評估有兩大客觀指標,一為體表面積(一個手掌約為體表1%),二為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ASI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包含患者病灶面積與病灶部位的紅、厚、脫屑做綜合計算,分數從0至最嚴重的72分。國際上臨床治療目標目前以至少「病灶面積小於3(病灶清除至一個手掌大小)、PASI小於1」為治療目標。
許仲瑤醫師建議,接受長久穩定的治療,大多數患者可在治療4個月後,乾癬病灶大幅消失,而且效果可持續超過3年以上。尤其近來生物製劑的創新進展,讓治療目標從PASI改善50% ,進步到改善90%,因此穩定且持續接受治療,才能維持良好效果,免於復發困擾。
【破解常見乾癬3大用藥迷思】:
錯誤迷思一:乾癬無法根治
乾癬雖然無法根治,但是可以控制,就像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既然不會要求根治高血壓,又怎麼能要求根治乾癬?
錯誤迷思二:早治晚治沒有差異
乾癬越早治療,越有機會達到所謂「治癒」。疾病嚴重度不僅會影響乾癬治療達標的困難度、也可能誘發更多共病,等到共病加重、甚至不可逆,反而要吃更多藥、更難治療。
錯誤迷思三:乾癬等於類固醇治療
乾癬治療不等於類固醇治療。乾癬的特徵就是紅、腫、癢、脫屑,類固醇具消炎效果,可改善發炎反應,但醫師會根據病友的情況做調整,例如適時減量或搭配乳液、其他口服藥物,或換成維他命A或D藥膏等。
戰勝乾癬要訣:正確的醫療知識、轉念思考、調整日常生活等
本身也是乾癬病友的諮商心理師胡瑋婷,目前是「你說故事,我傾聽」我與乾癬的邂逅臉書社團版主,曾深入訪談多名病友。她指出,當正規醫療無法滿足病患期待時,不少患者會嘗試保健食品、偏方。「除了魚油、維他命、青草茶之外,還有患者吃蛇湯、蟾蜍湯,甚至洗鹽水、鹼水等」。有些病友會把乾癬當成自己的「業障」,甚至會自我懷疑、自我責備、自我厭惡和自我放棄,當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很可能就自暴自棄。患者其實很需要正確的醫療知識和支持系統,並學會轉念思考、調整日常生活,才能戰勝乾癬。
許仲瑤主任最後提醒,乾癬不是單純皮膚病,而是慢性、反覆發作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呼籲患者不要等到「受不了再來就醫」,良好的醫病溝通可減少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