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在電視劇中看到打呼就是睡著的橋段,好像鼾聲越大就代表睡得越熟, Dr.Breath止鼾醫生協同醫療平台執行長馬永昌醫師提醒,這觀念可是大錯特錯!根據睡眠醫學會統計,全台灣高達77%的民眾睡覺時有打呼問題,但多數人習以為常,願意進一步去解決的比例很低,其實打呼是一種身體健康亮紅燈的象徵,千萬別掉以輕心釀成更嚴重的隱患!
鼾聲越大代表呼吸道越狹窄、肌肉越鬆弛
「吼咻~~吼咻~~」的鼾聲就像身體響起救護車「咿喔、咿喔」的警笛聲,正在預告著健康出現問題!空氣進入鼻腔時會與呼吸道周圍軟組織產生震動而發出聲響,如果呼吸道過於狹窄,震動就愈加頻繁,導致聲音越巨大,就是我們認知的「鼾聲」。
呼吸道狹窄的成因有以下幾種:
1.先天性呼吸道結構過窄。
2.抽菸喝酒:破壞口腔黏膜、組織,使軟顎組織鬆垮下垂。
3.肥胖:脂肪囤積在呼吸道周圍,使呼吸道變窄。
4.年長者:身體機能與肌肉組織老化,呼吸道肌肉鬆弛塌陷。
醫生提醒:經常性打呼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
馬永昌醫師指出,若出現經常性打呼,有可能是體內脂肪開始堆積、呼吸道肌肉開始鬆弛逐漸無力、喉部組織開始增長腫脹…等,雖然超過60分貝(相當於汽車引擎噪音)的鼾聲吵不醒自己,但因為一定會呼吸不順暢而讓人處於淺眠狀態,睡眠時間無論多長還是覺得睡不飽,疲勞逐漸堆積對健康產生許多後遺症,若長期忽視導致呼吸道周圍軟組織鬆塌,產生短暫窒息現象,甚至嚴重到演變成「呼吸中止症」,有加拿大的研究發現,呼吸中止症的患者發生車禍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3倍!而且因為頻繁窒息導致血氧量下降,更容易罹患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等無法治癒甚至危及性命的慢性疾病。
依據美國睡眠醫學會 (AASM) 公佈睡眠呼吸中止(OSA)的評估標準,以睡眠中的呼吸事件、血氧濃度,以及呼吸中止次數(AHI,Apnea–Hypopnea Index呼吸中止次數或呼吸紊亂指數)和臨床症狀綜合統計,分為輕、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較廣為人知的檢測方式,是到大醫院進行較為全面精確的睡眠檢查,得在全身貼一大堆感應貼片和綁感應圈帶,配戴感應氣流呼吸器、手指血氧針,在醫院睡上一整晚,偵測一長串腦波、心電圖、血壓、血氧、睡覺姿勢…等數據,只是,除了很難預約以外,這項數據畢竟只有單次,可能會受到檢測前的生活作息、工作壓力影響,導致可能當下的睡眠品質較差或較好。
目前已有一些診所提供不同類型的儀器,僅需人員說明後即可在家中自行安裝檢測,透過持續監測7天的心電生理信號(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s)分析,及連結雲端結合大數據比對處理,等候報告約需一週時間即可知道結果,且準確值達九成以上,對於「安排檢測時間困難」、「不方便至睡眠中心檢查」、「對配戴檢測線有重度焦慮」的人來說十分方便,也是一種在時間及金錢方面相對較低成本的檢測方式。
改善打呼狀況,你可以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