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协调能力
学龄前的孩子虽然在动作协调上比起前几项容易有进展,但在稳定度以及协调性上仍明显不足。而家长也应该透过平常与孩子的互动从旁观察。在上下楼梯的时候,建议家长可以牵着较幼龄的孩子一起走,或是以嘴巴数数的方式,一方面培养专注力,让小孩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降低踩空的机率。
孩子的选择‧要尊重!
针对身体自我保护这一块,专家建议应该从三岁开始做起。透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教导他们,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身体自主权。例如:家长带孩子到公园玩,陌生的叔叔阿姨看到孩子很可爱想伸手碰触,而孩子很抗拒时,家长应对孩子建立一个概念是“除了亲人以外的陌生人,都不应该轻易的触碰自己的身体,如果不喜欢就拒绝对方”,林宜正医生提醒,当下应尊重孩子的决定,且不需要反过来告诉孩子,这样的举止不大方;他也特别强调,让陌生人轻易的触碰孩子,这样的做法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认知上的混淆。
重要观念‧要训练!
在自我保护的学习中,“防止伤人”的教育一直都是一门很重要的课题。当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道怎么控制力道,往往不经意的一个举动打到对方,这时候被打的另一方,多半也会还手,最后从开心的游戏演变成打架的场面。
事实上,这样的意外是可以避免的,家长们可以透过引导的方式教导孩子,当面临这样的状况时该如何应对。例如:教导孩子,如果在玩耍的过程中,被同学推打甚至被咬,都应该明确的告诉对方我不喜欢这样,接着离开那位同学去找老师;若是状况相反过来,家长也不要急着处罚孩子,可以先听听看孩子自己怎么说,并以适当的处罚和严肃的态度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要被处罚。
“斥责‧教训”要适当!
当孩子若出现危险的动作,会立即导致自己或是他人受伤时,家长必须要先大声制止。但若是小朋友常常出现不适当的行为时,除了以“斥责、教训”的口吻纠正他们之外,建议家长也可以另寻其他处理的方式。家长期待孩子能遵守规则是正确的,但若只单一使用“斥责、教训”的方式而不对孩子进行引导,效果有限且无法让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