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炸薯条的人注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近日再度建议民众应减少摄取薯条与洋芋片,主要是这一些食物中都含毒性化学物质「丙烯醯胺」(acrylamide),尤其以洋芋片和薯条含量最多。已故林口长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梁也曾经呼吁,喜爱吃洋芋片、油条等食物的消费者,1个月最多不要超过2次。
卫生福利部过去也曾针对洋芋片等高温油炸类食品,进行丙烯醯胺调查,样品包括294种市售零食,有谷类、根茎类、海鲜、坚果、豆类和干果等,利用气相层析质谱法,分析零食中的丙烯醯胺含量高低。
国内研究:马铃薯零食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
结果发现,马铃薯等根茎类零食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每公斤435微克),但同样是根茎类零食则有差别,马铃薯的丙烯醯胺是芋头的5倍;其次是谷类零食(每公斤299微克),小麦粉其次、米类零嘴含量则最低(每公斤25微克)。
在所有的零食类别中,以海鲜与干果类的丙烯醯胺平均含量最低,每公斤都在25微克以下;水果干则是所有零嘴中最低的,每公斤只有9微克。
高温120℃或以上,会形成丙烯醯胺
食物在高温烹调下会产生丙烯醯胺,但产生过程仍未确实知道,可能会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胺基酸或其他食物成份中形成。丙烯醯胺的产生和烹调温度和时间有强烈关系,只会在120℃或以上才会形成,另外烹调时间越长,产生数量越多。科学家亦发现食物淀粉质含量越高,所产生的丙烯醯胺越多。
丙烯醯胺过量,使四肢麻痹肌肉无力
长期接触丙烯醯胺会令脑部受损,产生昏睡、幻觉、记忆力衰退、颤抖等症状,丙烯醯胺亦会使四肢麻痹、出汗和肌肉软弱无力。在动物实验有致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妇女同胞,可能导致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症。已故林口长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梁曾经表示,丙烯醯胺是动物确定致癌物与人类疑似致癌物,而且还具有神经毒性,会破坏周边神经。
【小辞典/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Acrylamide)通常被用来合成聚丙烯醯胺,这种聚合物可做为水溶性增稠剂,用在污水处理、造纸、矿石处理、布料之免烫处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经油炸之后,恐会产生丙烯醯胺,在温度120℃时会出现丙烯醯胺,超过160℃更会大量出现,显现丙烯醯胺有致癌风险,但是仍未有充分证据显示丙烯醯胺对人类为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