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6/20 上午 11:03:01

椎間盤突出壓神經,一定要開刀嗎?復健醫:下背、小腿痠麻痛「針」有效

(關鍵字: 痠痛 , 下背痛 , 椎間盤突出 , 坐骨神經痛 , 陳渝仁

經常下背痛,甚至臀部、大腿、小腿也痠痛難忍,打電腦時坐立難安,走路也一跛一跛的,有舉步維艱的情况,吃消炎止痛藥也未見改善,需要進一步檢查了解究竟是坐骨神經痛所產生的症狀?還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導致。如果有這兩者情况,一定要接受開刀手術嗎?復健科醫師表示,應該找專業醫師診斷,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動刀之前也可以評估是否可以透過非藥物治療,包括神經阻斷注射或增生注射治療等,達到改善緩解的效果。

1名50歲在網路工作長達10年的黃小姐,長時間需要坐著打電腦,平時也沒有養成固定時間運動。主訴近2~3個月內,飽受痠痛困擾,感覺一開始從腰部痠痛開始,慢慢往下延伸到左腳臀部、大腿、小腿都痠痛無比,這陣子感覺如坐針氈,走路有時也是跛行,影響正常生活,十分困擾。

因為疼痛不堪,患者於至醫院神經外科求診,後來經過拍攝MRI診斷為腰椎與薦椎之間的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孔,所以影響臀部至腿部引起痠痛。在疫情下,一方面等待手術安排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對於開刀也感到不安,為了緩解不適,除了固定服用藥物,也求診復健科,是否有其他解救方法?

一分鐘判斷是不是「嚴重」下背痛

許多下背痛患者的第一個念頭是:我是不是要做個X光或核磁共振(MRI)確認一下?標準答案是,不一定需要。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陳渝仁表示,研究發現,22 ~ 67%的健康成人,核磁共振會發現椎間盤突出,然而無症狀的椎間盤突出並不需要治療,因此即使發現也只是徒增困擾,甚至影響診斷。舉例來說,可能核磁共振發現椎間盤突出,因此就一直治療它,但可能這個椎間盤突出並不是下背痛的凶手,它只是一個黑影,而真凶另有其人。

但是,若有以下危險訊號,醫師可能會安排進一步檢查:

●外傷。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

●神經學症狀:例如肌肉力量下降、感覺異常。

●年齡大於50歲。

●發燒。

●濫用靜脈注射藥物。

●長期使用類固醇。

●癌症病史。

要提醒的是,一般下背痛不應該持續超過4週,若持續時間過長,建議找醫師做詳細評估。

下背痛的原因千千百百種,醫學上一般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機械性下背痛,表示有組織遭受壓迫造成發炎或疼痛的情況;第二類是神經性下背痛,表示疼痛跟神經受到壓迫有關:

●機械性下背痛:小面關節炎、薦髂關節炎、腰椎或椎間盤退化、肌肉、韌帶傷害。

●神經性下背痛: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根壓迫、脊椎滑脫,甚至導致椎管狹窄。

陳渝仁醫師表示,多數人下背痛加上下肢酸麻痛,就會想到俗稱的「坐骨神經痛」。其實坐骨神經痛並不等於坐骨神經病變,而是形容痠麻痛沿著坐骨神經的走向,從下背、臀部一直延伸到大腿甚至小腿及足部的這個「症狀」。多數坐骨神經痛症狀的來源是上述的神經性下背痛,例如椎間盤突出壓迫腰椎神經,就是常見的坐骨神經痛原因。

腰椎椎間盤突出核磁共振。(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腰椎椎間盤突出核磁共振。(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下背痛病人常常不只一個地方出問題,例如,可能是小面關節炎合併周遭的肌肉受傷,因此診斷上是相對困難的。近年來醫師常用的診斷性注射(Diagnostic block)來輔助診斷,舉例來說,若懷疑病人是腰椎神經根壓迫,可以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將少量局部麻醉藥注射到神經根,若注射後疼痛馬上緩解,就表示病灶是腰椎神經根。

(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下背痛的治療方法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分成口服及注射。研究顯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及肌肉鬆弛劑的效果較佳、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的效果較差,有研究發現在下背痛的治療上,乙醯胺酚的效果跟安慰劑類似。

而注射的藥物成分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消炎類固醇,一是增生治療(高濃度葡萄糖、PRP、羊膜/絨毛膜萃取物等),注射藥物的選擇,建議跟醫師討論。而為了精準注射,醫師一般會以超音波導引注射藥物。以下是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下背痛的原則:

●機械性下背痛:若有關節發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則以消炎藥物或增生療法治療,並且以增生療法修復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若過度疼痛,考慮以神經阻斷術先盡快止痛。

●神經性下背痛:硬膜外注射或周邊神經注射止痛,或者以神經增生療法來穩定神經,並視狀況以增生療法修復周圍軟組織。

非藥物治療則相當多元,運動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至於何種運動對於下背痛最好則沒有定論。皮拉提斯、肌力訓練、核心肌群訓練、穩定協調訓練及有氧運動等都有幫助,建議各種運動都可以嘗試。要特別提醒的是,不是有痛就不能運動,而是要做「經過調整」的運動,因此建議從疾病(下背痛)過渡到正常狀態的這個階段,可以在醫師及治療師團隊的協助下調整運動模式,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其他對下背痛可能有幫助的非藥物治療包括:

●物理儀器治療:腰椎牽引、熱療、電療等。

●體外震波治療。

●徒手治療。

●乾針治療。

●針灸。

●太極。

●認知行為療法。

要特別提醒的是,面對所有疾病都要思考背後的原因,否則治標不治本,疼痛只會一直來。工作環境、不良習慣等都要做整體的改善,才能根本地脫離下背痛的困擾。

改善下背痛5招復健運動

除非是動彈不得的下背痛,否則建議避免完全臥床,盡量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從事伸展及肌力訓練,下面是可以居家做的下背痛復健運動。

第一招/四足跪伸展

四足跪伸展。(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四足跪伸展。(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第二招/背部伸展

背部伸展。(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背部伸展。(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第三招/Draw-in呼吸法

Draw-in呼吸法。(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Draw-in呼吸法。(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第四招/橋式 (臀橋)

橋式 (臀橋)。(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橋式 (臀橋)。(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第五招/平板支撐(棒式)

平板支撐(棒式)。(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平板支撐(棒式)。(圖提提供/陳渝仁醫師)

陳渝仁醫師提醒,下背痛十分常見,而且原因千百種。多數的下背痛不需要做影像檢查,透過復健、藥物(口服或超音波導引注射)、徒手運動治療可以改善,但最重要的還是找出致病的源頭,改善姿勢及生活環境,並且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才是遠離下背痛最好的捷徑。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