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歲林姓婦女在臺中市經營小吃店,去年10月底,騎機車上班途中,遇到正在倒車的大貨車,剎車不及迎面撞上,當場血流如注,陷入昏迷,顱內出血的她在加護病房一待3天,從昏迷中醒來後,才發現猛烈撞擊導致顏面受創,導致雙下顎關節脫位性骨折,必需進行開刀手術治療。
臺中慈濟醫院牙科李尚志醫師表示,林女士兩側顳顎關節脫臼骨折、下顎後縮,位移達數公分,差點傷及關節後面的上顎動脈,雖然幸運逃過一劫,但也使得她顏面變形腫脹,整個牙床異位,緊繃的嘴有如被鐵條拴住,連吞口水都成了問題,無法咬合、口齒不清,只能吞食煮得稀爛的粥、切得很細很細的菜,正常咬合進食成了遙遠的夢。經團隊努力,突破醫療窠臼循非開刀模式,用矯正牽引做法,先取牙模,再接上橡皮筋,用它微小的力量帶動,讓肌肉慢慢往正常的地方去,逐漸讓林女士的關節恢復原有的功能,此方法找回她的肌肉記憶,終於替林女士覓得解決之道。
口腔顎顏面外科利用身體的結構嘗試恢復「肌肉記憶」,又得到良好成果,在雙下顎關節脫位性骨折的狀況下,尚無前例可循。其實,所謂「肌肉記憶」常見在很多運動員身上,像是傑出的高爾夫選手舉杆、棒球選手揮棒的姿勢、拿起的角度,甚至軍事拆裝槍械與飛機駕駛員遇到危險時的彈射,都是再三訓練後成為不需思考,可以制式反射出來的動作。
李尚志醫師表示,林女士受創嚴重,但張口咀嚼、說話50年來,肌肉記憶也已經累積忘不了的慣性,醫療上沒有人試過把這個概念用在顏面復健上,沒有人討論過,透過林女士的例子,證明的確有肌肉記憶的存在,病患不會忘記怎麼吃、怎麼咬、怎麼吞,醫師只是提供一個機會,讓它順著管道慢慢回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