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21/7/16 下午 05:21:37

幫長輩選擇長照機構,擔心沒有妥善照顧?遵循3步驟,推翻「老人院」形象

(關鍵字: 老人 , 長照機構 , 長輩 , 老人院 , 機構

「會將長輩送去機構時常是不得已的選擇,所以多數人都會希望環境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像醫院?」王詩婷提到,「空間大小,例如床數與坪數是否能讓長輩覺得舒適?」、「長輩有沒有被理解?例如被照顧的方式、設計的活動內容,真的是長輩想要的嗎?」以及「探望長輩的距離、就醫的距離」等等都是可以觀察、詢問,並納入考量的範圍,除了盡可能維持與長輩的交流與關懷,還需能確保有突發狀況時,醫療資源能夠及時導入。

總是思考著「翻轉」長照的王詩婷也提到,長照議題還有更多值得進一步思考與突破的框架。例如「機構是否能提供給員工受尊重、持續成長的工作環境?」,因為「團隊都是照顧的第一線」;在科技時代,長照也可以很數位化,例如導入App和線上社群功能,再串連其他的社區據點,創造更多社會連結;甚至是「長輩與家屬之間的關係」,像是「能不能減少家屬的罪惡感和長輩的不安?」,都是她致力翻轉的長照刻板印象,也是家屬在挑選時,可以進一步考慮的因素」。

第三步:後續監督與探望

「送到機構之後,有完全消失不見的家屬,也有每天持續來探望的家屬。」王弈升說,心的距離才是真正的距離。王詩婷則表示,「如果自己都不願意來,長輩又怎麼會願意住在這個地方呢?」

家屬都希望長輩可以把機構當成「第二個家」,可是,家的溫暖、信任與關懷,卻非任何人都可以取而代之的。因此,機構也會希望家中成員有空可以多來走走,除了社工會打電話提醒以外,部分機構也會提供家屬互動與心理支持等諮商協助,不僅能協助長輩順利適應環境,也能讓家屬感受到機構的真誠。

長照大挑戰,現在開始準備

「照顧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遇到的必修課,畢竟依靠各種外界協助資源,能發揮的功能終有其極限。」王弈升提醒,作為家屬的角色,越來越不能夠只是單純「出錢」的家屬,而是更需要人人都有基本照顧知能,「同時,面對漸趨複雜『老病死』等考驗,也會需要更多的學習與智慧。」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0期

※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