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駝背、走路緩慢、手無力,大家常把這些症狀誤以爲是老年人自然老化的現象,但是這也有可能是骨骼肌減少症(簡稱肌少症)的症狀。肌少症會影響身體功能與獨自生活能力,且提高跌倒和骨折的風險,若不及時送醫,甚至恐引起死亡。
成功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副教授吳至行表示,骨骼肌是支持日常生活所需最重要的組織之一,而在老化的過程中,肌肉組織會逐年減少,稱為骨骼肌減少症(肌少症)。肌肉的流失速度比其他器官功能退化更快,尤其是下肢大肌群的肌肉。患有糖尿病、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營養或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很少運動的人,都會造成肌肉流失得更快。
蛋白質攝取不足 老人易罹患肌少症
引起肌少症的原因包括年齡造成的肌肉神經組織變化,加上相關荷爾蒙量減少,以及蛋白質和能量攝取不足,或相關疾病造成的發炎與活動量少造成的肌肉流失等。而台灣老人肌少症常見的原因則是營養不均衡。因爲老人通常早餐只吃一包燕麥,中午吃前一天的剩菜,晚上才和孩子一起吃完整正常的一餐。由於長期的營養不均衡,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容易造成肌少症。一般老人正常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餐約25-30公克,如果長期攝取不足,就有可能罹患肌少症。
肌少症輕鬆診斷 3 項指標不馬虎
吳至行指出,骨骼肌減少症可透過簡易的篩檢為骨骼肌把關,以下有3 項診斷方式,其中任何兩項異常,可能是罹患骨骼肌減少症,必須及時送醫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老人缺牙麻煩大 當心肌少症來報到
老人快速減重 恐引發肌少症較短命
老人走路慢!小心肌少症纏身惹禍
臺灣HIV感染者逾3萬6千人!終結愛滋不只靠藥物,醫病共享決策是HIV照護新潮流
長庚醫療榮獲衛福部社研卓越獎!以科研實力、人才深耕與公益使命奠定醫療典範
心搏過緩治療新紀元!全台首度導入「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具3大突破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